代立志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的“工匠精神”,一直以來受到了各行各業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逐漸成為衡量敬業愛崗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對于出版行業的編輯工作者而言,更應踐行“工匠精神”,將“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全方位做好編輯工作,為國家,為民族,為讀者生產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質量出
版物。
關鍵詞:工匠精神;愛崗敬業;編輯工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0-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眻蟾嬷械摹肮そ尘瘛?,既是一種職業精神,同時又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在國家對出版業的編校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今天,編輯人員能否把踐行“工匠精神”作為自己的自覺自發行為,發揚敬業精神,不斷對圖書的選題策劃、審稿、編輯加工等方面精益求精,實現圖書質量和口碑“雙豐收”。[1]既是我國出版行業對編輯的考量,亦是編輯個人素養的綜合體現。
一、愛崗敬業,強化職業使命感
從本質上講,愛崗敬業是所有職業中最基本的職業態度與要求,更是“工匠精神”的具象彰顯和第一要素。
對于出版業編輯而言,要在思想上深刻認識精神文化產品所具有的育人化人功能,尤其是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社會進步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所以,編輯要在思想上不斷提高職業使命感,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承擔起傳承文化、構建文化的社會責任。
在實際的編輯工作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對職業的使命感,往往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出現放松的情況。比如對文章的篩選,對立意的把控,對字里行間表述的觀點,對讀者大眾的引導是否正確,等等,這些細節,即使在使命感強化之后的個人工作中,也容易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而這一情況的出現,有的時候并非編輯人員的疏忽或者說“不負責任”,而是源于編輯自身政治素養的水平高低和辨別能力是否到位。在這種情況下,編輯人員在樹立職業使命感的責任中,要認真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和文化品位,從而使自己能夠具備“強化職業使命感”的能力。
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強化職業使命感,是編輯確立良好心態,實現自我價值,發揮自身在工作中的運作能力的前提。而提高編輯人員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文化品位,則是“強化職業使命感”的必須,更是踐行“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礎。倘若缺失政治素養和文化品位,那么“強化職業使命感”就會“形同虛設”,愛崗敬業就成為空話,而“工匠精神”自然就會“蕩然
無存”。
二、踏實作為,筑牢奉獻精神
若要踐行“工匠精神”,必須踏實作為,筑牢奉獻精神。因為奉獻精神是編輯工作中踐行“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
從有編輯職業的那一天起,編輯工作就被人們視為是“為他人做嫁衣”的職業。無論是何種出版物,編輯人員在人們“視線”之外默默勞作、辛勤耕耘,而當出版物面世的時候,人們的視點絕大多數聚焦在作者的名字上,而編輯人員的名字即使按照版權規范有所“彰顯”,人們也難以給予如作者那般的關注。即使在當前無紙辦公的時下,編輯工作一樣是“濤聲依舊”。所有人都知道,這是由編輯工作者的“隱匿性”,即默默無聞的幕后工作者的特點所決定的。因而,若要做一個腳踏實地,踐行“工匠精神”的好編輯,必須要將奉獻精神作為工作旨要。缺少奉獻精神,我們踐行的“工匠精神”則無處“安身”。
上述現實,在日常工作中比比皆是:編輯人員工作復雜繁瑣,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腦力,而在出版物面世之后,自己卻很難為讀者大眾所知的事實——“成就”著編輯人員“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情形。這一情況,甚至會使部分編輯人員出現不甘于現有“位置”的內心想法,從而使“得過且過”,不再“精益求精”地完成編輯任務的情況偶有發生。所以,樹立奉獻精神,為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夯實基礎,不僅是編輯人員自身提高個人素養的保證,也是新時代對出版物和編輯人員的切實要求。
故而,編輯人員若想做一名出色的職場從業者,在面對紛繁的名、利誘惑中,務必戒驕戒躁,盡心盡責,秉承“工匠”,樂于奉獻。在筑牢“奉獻精神”的基礎上,完善“工匠精神”的踐行。
三、精益求精,不斷提升精品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盵2]為實現這一要求,不斷提升精品意識,是我們編輯工作的職責。編輯要為創作繁榮,思想開放互通,傳播時代的人文精神,引導社會的核心價值,奉獻出自己的力量。編輯的工作不僅僅是對文章、對作品負責,更是對崇高的精神,豐富的文化,濃厚的歷史積淀所負責,因此,編輯應當對自身有著明確而清晰的定位,要不斷以高標準、嚴要求來規范自己,發揚“工匠精神”,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打造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大眾審美、大眾期待,能傳播時代精神的好作品。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是“工匠精神”得以升華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出版物的品質上竭力做到完美,塑造出良好的品牌效應,才能夠實現產品質量的蛻變,這也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3]
編輯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創造性、實踐性都很強的文化活動,這就要求編輯人員必須具備精益求精的良好工作理念,以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對待自身工作內容。編輯工作要以對黨和人民,對歷史,以及對出版文化負責的精神,用精益求精的態度,策劃和編輯出具有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精品力作,全心全意為社會和讀者服務。
特別在嚴謹的學術方面,編輯工作更不可馬虎,有影響力的出版社無一例外都十分看重編輯人員的責任度、嚴謹度。從出版社的影響力水平能看出其對編輯工作要求的嚴格程度。學術上的文章被引用次數的多少可以間接反映出該出版社編輯工作的嚴謹認真程度,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編輯工作永遠是為社會與讀者服務的,讀者口碑好,閱讀率高,就是對編輯人員最大的嘉獎。[4]
編輯人員在加工整理稿件時,要在內容上和形式上做全面、認真地審核和加工,優化稿件,使之能夠進一步提高質量。在編輯工作中,要遵循三大原則:一要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進行修改和完善,不可強加于人;二要保證修改內容必須有理有據,切忌無知妄改;三要按照正確的標準和規范進行修改,切忌爛施刀斧。[5]
作為一名合格的編輯應該注意到稿件的方方面面,編輯人員可以把自己當成“美容師”,起到潤飾和提高稿件質量的重要作用。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對作者的稿件精心修改,使主題更加集中,結構更加緊湊,層級更加分明,邏輯更加合理,用詞更加精煉,文字更加流暢。[6]在面對圖書、期刊或者文章的內容時,編輯要認真把控真實性、嚴謹性、精準性、科學性、權威性,對不確定的或者沒有把握的相關內容,特別是專業知識,要悉心及時查閱資料、咨詢專家或者請教前輩,重要的內容必須核對,確保準確無誤。對語言文字等相關語句,要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和要求,做到精雕細琢,正確使用;對中英文的標點、符號必須嚴謹認真,把錯誤率降到最低限度;對圖片、圖表等重要“標識”,必須準確核實,避免錯誤使用??傊?,保證稿件的每一句話都不出現失誤,確保每一個細節完善到位。作為出版物的編輯人員,要以對出版物負責任的精品意識,踐行“工匠精神”,從而始終保持對出版物品質的極致要求。
四、協同各方,共同把握“工匠精神”
編輯工作雖然是相對獨立完成的工作,但“稿件篩選”“三審三?!薄敖K審認定”的程序則“一個都不能少”。故而,編輯人員若只是自身具備踐行“工匠精神”的理念著實不夠,一定還要協同稿件篩選人員和“上下游”編輯,在彼此形成共識的前提下,把“工匠精神”落到實處。
在編輯工作的實際操作中,收到稿件后的首要工作,自然是確定其是否能使用。而在初審、復審和終審的審稿階段,三個環節的默契結合不僅能大大提高選用稿件過程中的工作效率,更能將優秀的稿件最終選用在出版物上。由此可以看出,協同合作精神在編輯工作中的必要性。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方面,都要嚴謹、專注,注重細節。一個協同具備“工匠精神”的編輯隊伍,才是踐行“工匠精神”的良好保障。
由此可以確認,編輯工作要踐行“工匠精神”,還必須在定期的編務會上注重協同,保證溝通,實實在在地將生產出版物的各個環節的編輯人員,全方位地統一踐行“工匠精神”,從而使出自各方之手的編審稿件,能夠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成為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優秀產品。
五、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國家出版物的具體操作者,編輯工作者必須在按照黨和國家有關部門要求的同時,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的“工匠精神”,愛崗敬業,強化職業使命感;踏實作為,筑牢奉獻精神;精益求精,不斷提升精品意識;協同各方,共同把握“工匠精神”。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宏觀框架中,無論是編輯自身,還是編輯隊伍,都要在出版行業中,立足本職,砥礪前行,堅定“四個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踐行“工匠精神”的決心,投入到“潤物細無聲”的編輯工作中,為我國的出版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曲寧.發揚“工匠精神”,做好編輯工作[J].傳媒論壇,2019,2(24):49+52.
[2]楊曉彤,徐丁堯,步召德.科技期刊編輯工匠精神內涵與能力培養[J].中國報業,2020(06):96-97.
[3]李彥紅.編輯素養與工匠精神的相關研究[J].科技傳播,2020,12(06):30-31.
[4]常姍姍.淺談新媒體編輯的職業素養[N].鄂爾多斯日報,2020-07-09(007).
[5]朱冰.提升編輯素養適應融媒時代[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06-23(007).
[6]何亮.淺析專家型編輯的素質與成長[J].出版參考,2020(0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