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中畢業后,我前往美國波士頓完成了高中學業,現在就讀于加利福尼亞大學(簡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經濟學專業。
在波士頓讀高中的三年中,壓力最大的時候是高三的大學申請季。我的申請季從高三那年的十月,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初。我輾轉在各個城市考試、面試,提交的每一份文書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我曾經看著大學排名跟別人侃侃而談,張口就是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但真到抉擇時,卻不得不先為自己選擇保底的大學。
那時,最恐怖的夢都跟收到拒信有關。
高三那年的二月,我的不少朋友都接到了保底學校發出的邀請函,可我的郵箱卻一片寂靜。美國的大學錄取方式不像中國,只以高考成績定輸贏。申請美國的大學,不確定的因素有很多。招生官似乎總有理由拒絕你,問題或許出在自我陳述信上,或許出在推薦信上,又或許出在個人實習經歷上,等等。
終于,在三月初,雪城大學向我伸出了橄欖枝,我的心也放下了一半。沒過幾天,好消息接著來了,我陸續收到了其他幾所大學的邀請函。權衡之后,我最終選擇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在后來的新生歡迎會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招生官說的一句話讓我很受感動:“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錄取沒有錯誤,你值得來這里!”這句話是對我高中三年所有努力的最大肯定,只身在美國幾年的不容易,在那一刻都涌了上來。進入大學后,每每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總想起這句話——我值得來這里!于是,我又充滿了干勁。
回顧申請大學的經歷,我想,只通過一次考試定勝負是有些不近人情,卻也是最公平的競爭方式。中考是對初中三年刻苦學習的一場總結大會,那么高考又何嘗不是呢?現在,我們的努力是為了未來在高中或大學的某一天能笑著說:“我值得來這里!”
學弟學妹們,人生所有的努力不就是為了一個“更”字嗎?既然在中學還有時間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為什么不呢?如果把對“更好的未來”的追求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夢想是不是會離我們更近了呢?
其實我生性有些懶散,也不怎么自律,唯獨喜歡整理筆記和錯題集。看著整理好的筆記和錯題集,我會生出一股踏實的滿足感。特別是歷史、生物和地理這些從屬結構非常分明的學科,在整理思維導圖和隨堂筆記的過程中,能把學到的知識進行有條理的鞏固、規整。在記憶歷史事件的時候,我習慣于從一個大事件開始,然后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發散出去,引導自己梳理清楚。背誦文言文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理解通透作者所表達的意思后,文中的句子就很容易串聯起來了。
我是在初三的時候才嘗到了錯題集帶給我的甜頭。初中后,我仗著不錯的語感,對英語學習一直都不怎么上心。因為語法薄弱,初三時,我頻繁地在單選題和作文里犯各種語法錯誤。之后,我開始從做過的試卷和練習冊中整理同類型的錯題,然后根據自己常錯題的類型有針對性地練習,效果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