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畫動起來
公元前1600年,古埃及時期建造的一座女神廟中,廟內110根柱子上畫著女神連續動作的圖案,當人們乘坐馬車經過這里時,看到的女神就像動起來了一樣。而早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在嘗試“制造”動畫時所用的原理,直到17世紀中葉,才由牛頓將其作為一種光學現象首次提出,即“人視網膜上的影像不會立刻消失”。1824年,倫敦大學教授皮特·馬克·羅葛特發表論文《移動物體的視覺暫留現象》,標志著視覺暫留理論的正式建立。
視覺暫留理論,指的是人在通過眼睛產生視覺時,光信號通過視神經傳入大腦,需要經過一段短暫的時間,所以光信號消失之后,大腦皮層上形成的視覺形象并不會立刻消失,而是作為“后像”繼續殘留一段時間的生理現象。因此,許多動作瞬間的靜態畫幅連續播放時,就在視覺上產生了連續的動態畫面。與此同時,視覺暫留理論的建立也為電影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電影開始打破紀實性局限,與戲劇聯系起來,正式成為一門藝術,也為動畫作品的展示提供了新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