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點擊 首鋼園運動中心制冰師
獎章故事 首鋼擔當之星獎章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同國家發展、國家大事之間的緊密聯系。
2019年2月,41歲的劉博強收獲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枚勞動獎章。獎章上“首鋼擔當之星”6個燙金大字,是對他日以繼夜努力學習制冰的嘉獎。
其實,這時的劉博強剛剛學習制冰只有半年多的時間。
2018年,首鋼廠區大搬遷,轉型冬奧園區,繼續留在老廠區的劉博強成為保障冬奧場館的得力干將。
從軋鋼工到制冰師,半路轉行的劉博強經歷了火到冰的極速蛻變。劇烈轉變中的催化劑,則是日復一日在冰場上灑下的辛勞汗水。
為了形成制冰的“肌肉記憶”,劉博強背著20多公斤的“打點”(制作冰點)壺,一次次重復同一動作。經過成千上萬次的訓練,他的右胳膊竟比左胳膊粗了整整一圈。
劉博強是轉崗分流后資歷尚淺的新學徒,又是轉型成功的工人代表。作為“首鋼之星”代表,他動情地表達了自己激動的心情:“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同國家發展、國家大事之間有著這樣緊密的聯系。”
隨著冬奧會進入北京時間,制冰不期然地打開了劉博強的新世界,讓他清楚地認識到,勞動確實能改變命運。
當初,很多同事和劉博強一起報名學習制冰,但最終只有他一人堅持下來,等到了向國際一流制冰師吉米學習的機會。
從沒上過冰的劉博強,如今也可以近距離觀看運動員在冰面上優美的滑行,也能和世界矚目的賽事產生關聯了。這使他更加堅信:孰能生巧,巧能生金。
現在的劉博強已經能在45秒內將冰面打磨平整,能用不連貫的英語短句和外國制冰師簡單交流,他已然成為首鋼冬奧訓練場館的一張亮眼名片。
劉博強說:“除了制冰外,我還要增強其他業務能力。”聽到冰場每天消耗電費高達1萬多元,他便開始想著如何才能降低能耗;看到運動員的冰刀只能通過進口設備打磨,他便開始考量鉆頭形狀和磨削角度。
疫情期間冰場全封閉,劉博強除了日常制冰,也開始學習維護和保養制冰機器,甚至還參與并排除了一次制冷管路出現故障的突發情況。
勞動帶給了劉博強自信,也讓他深刻體會到了首鋼“敢為人先”精神的內涵。
目前,全世界的頂級制冰師不超過20人,且沒有一個中國人。劉博強說,自己當下最大的夢想,就是加倍努力、全力以赴,以中國制冰大工匠的姿態,出現在2022年的冬奧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