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慶,沒有哪一個企業的誕生和發展,能與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命運聯系得如此緊密……”原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曾這樣評價大慶油田的地位。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這一年,中國原油消耗量504.9噸,自產量還不足一半,進口石油花費外匯1.83億美元。“一五”期間,唯有石油工業沒有完成預期目標。
正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一個新的特大型油田的誕生,舉國歡慶,大慶油田因此得名。但是,當時的人們沒有想到,在東北這片亙古荒原上,即將翻開中國石油工業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一頁。
1960年6月1日,在石油工人的歡呼聲中,滿載原油的列車駛向錦西石油五廠。從此,大慶油田的原油匯入了祖國石油工業的大動脈,“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旋律一路高揚。
經過三年石油大會戰,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畫上了句號。
2019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慶祝大會上,一個甲子的成就燦爛而輝煌:建成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累計生產原油23.9億噸,連續27年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自主創新形成一整套世界領先的油田勘探開發技術系列,建成全球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上繳稅費及各種資金2.9萬億元,成為國家及黑龍江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今天,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里游客絡繹不絕,“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言壯語猶在耳畔;以第二代鐵人王啟民為代表的廣大石油工作者,堅持“寧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的信念,為大慶油田連續27年高產穩產作出突出貢獻;第三代鐵人李新民帶領1205鉆井隊走出了國門,為大慶油田海外業務開疆拓土,大慶油田海外業務目前已覆蓋亞洲、非洲、美洲等26個國家和地區。
大慶就是全國的標桿和旗幟,大慶精神激勵著工業戰線廣大干部群眾奮發有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希望大慶油田全體干部職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斷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肩負起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的重大責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帶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大慶人必將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