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其間,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建設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隨著確診人數的成倍攀升,兩座應急醫院的建設速度代表著生的希望。
不同的是,全國億萬人民成為這一次工程建設的“監工”。24小時全程展現醫院建設過程的直播形式,在十多天內創造了累計觀看人次上億的奇跡。疫情在改變人們生活工作狀態的同時,將網絡直播帶入更廣范圍的公眾視野。
當下,“直播”不再僅僅限于電視節目,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直播重大事件,完成線上授課,或是線上完成賣家和買家的一次商品交易。通過互聯網,“云監工”“云見面”“云帶貨”都成為現實。
2020年3月,甘肅慶陽市受疫情影響滯銷的蘋果通過直播帶貨“活”了下來,也“火”了起來。1個小時的直播中,慶陽市副市長董濤擔當主播,在線推介慶陽蘋果,當場銷量達到1萬公斤。
受疫情影響,多地果農菜農的產品出現滯銷,直播幫農戶打通了新的銷售渠道。政府領導直播帶貨助農,央視主播公益直播推銷特產,勞模工匠直播展示手工藝品……“云帶貨”為人們提供了更多便利,也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在疫情影響下,直播帶貨作為新的商業模式被催生的同時,為更多勞動者提供了新的職業方向和就業方式。如今,互聯網營銷師成為備受歡迎的新職業之一。
《2020年春季直播產業人才白皮書》顯示,今年上半年,“直播經濟”業態主要崗位的人才需求量是2019年同期的3.6倍,涌入行業的求職者規模是去年同期的2.4倍。
在山東濰坊商品城,湯蓬濤、邢麗萍夫婦賣了10多年服裝,感到“實體店市場大不如前了”。去年“雙11”,他們第一次開直播,一天賣出50多件服裝,銷售額超過了1萬元。今年3月復工后,他們決定繼續做直播,但實體店同樣要堅持做好,因為“有了實體店,就不同于網紅的‘直播帶貨’,這是做直播的優勢”。
新興產業生態圈正在逐步形成,剛剛進入社會的新一批勞動者開啟新職業,相當一部分勞動者轉型進入新領域,他們共同在互聯網上創業就業,共同期待著自己的美好未來。
當然,新事物帶來新氣象,也提出了新挑戰。對于直播行業而言,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和銷售時,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需要培訓和認證,不能突破職業的基本底線。只有拒絕“野蠻生長”實現有序發展,直播帶貨才能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持續動能,帶來“N+1”種可能。

2020年9月29日,深圳海吉星消費扶貧中心內,一名主播正在進行直播帶貨 韓靖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