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甲蘇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真實記錄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聚落形成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其傳統建筑風格、優秀的建筑藝術、傳統民俗和原始空間形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價值,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2019 年出版的第七批歷史文化名村名錄,突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建設的重要性。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城郊地區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先行區,處于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名村如何在城鄉融合中保護與傳承文化價值是一大問題。本文將以晉中市城郊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南東村為對象進行研究。
南東村處于汾河支流蕭河南岸的黃土坡地上,隸屬于晉中市壽陽縣西洛鎮,距離晉中市中心區僅30min 車程,區位交通優勢顯著。村落元代之前已經形成,明清時期鼎盛,被譽為“小太谷”,至今有500 余年歷史,現村內留存有碑文、建筑、古廟等歷史遺存,文化底蘊深厚。
以西洛地區歷史發展脈絡為基底,結合南東村史志資料和歷史文化遺產現狀,剖析南東村的歷史、建筑、社會文化價值。
南東村有“小太谷”美譽,因其溝底廟群是明清時期西洛地區最大的廟群,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舉辦奶奶廟會,規模盛大,吸引區域千余居民參加,是西洛乃至榆次地區重要的民間商貿交流、祭祀祈?;顒?,見證周邊地區的變遷?,F存廟群遺址,是南東村昔日之繁華的印記。
南東村地窨院是地窨院建筑散布在晉中的明珠。現有20 余座遺存,建造于明清時期,現多空置,但質量保存良好。地上與地下垂直交通、挖土筑窯的技術,充分體現了明清時期聚落居民精湛的建筑建造工藝和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
南東村白、李、趙、馬四大氏族自明初起在村落簇團而居,和諧共處。明清時期,村民外出經商,回鄉修家宅,掛“敦倫處、和為貴、居處恭、敦夙好、福履增、耕讀第”匾額,傳承耕讀傳家、尚德崇文、厚德載福的治家良訓。同時,受道教禮制文化影響,四大家族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形成百余年來和諧而居的氏族共生狀態。

圖1 南東村氏族居住分布
作為晉中地區的“小太谷”,南東是晉中地區明清商貿祭祀的節點,商賈往來,南北文化兼收,塑造南東村具有傳統禮制和地域特點的空間形態和建筑特色。
瀟河作為汾河的支流,流域氣候宜人、土壤肥沃,兩側黃土丘陵高于瀟河河道,可免受洪澇災害,是農耕文明時代村落聚居的理想之地。南東村選址于瀟河南岸、溝底河以西、黃土丘陵山坡之上,據高地、依兩河,符合“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1]的選址原則,既利于防守自衛,又利于農業生產、生活居住、生態保護。
廟宇是古代公共空間與公共活動的中心,具有引導空間秩序的作用。南東村廟宇建筑群分為村內廟宇和溝底廟宇,作為空間形態標志物引導村落形成“溝底溝頂相居,四方廟宇扼守,居住為中”的格局。
溝底廟宇群由南東村主導,與周邊四村聯合建造,是明清時期西洛地區最大的廟宇群,承擔區域祭祀禮制職能。選址于溝底河谷,與溝頂的南東聚落聚居地相望,形成職能分離、內外呼應的格局。
聚落廟宇群以隆興寺、關帝廟、三官廟為主在村落中部偏北形成公共核心空間,是居民祈福祭祀的主場所;在對外交通四個方位的節點沿線修建廟宇,扼守聚落出入口,寓意保佑南東居民和外出商賈平安,符合傳統“廟在外,里坊居內”的布局模式。

圖2 南東村空間形態分析
地窨院是地下一進式合院,黃土高原的地域性建筑,主要分布在晉南和陜北地區。南東村地窨院是散布在晉中地區稀有的建筑文化遺產,其產生與主區域地窨院背景相似。①適應黃土高原地區特殊土質和風沙氣候的產物,具有防風防盜、冬暖夏涼、軍事自防御特色;②受南東村明清時期經濟繁榮影響,商賈大修房屋的同時,長工在地下挖土筑窯居住,具有工藝簡單,造價低廉,近于雇主的特點。
南東村現有地窨院院落集中分布在村落北部,與地上院、場院共同組成民居院落。地窨院即地下院,與地上院具有相鄰、相離、相包含三種布局關系,通過地下坡道垂直交通,見圖3。
五佛殿、三官廟、地窨院、溝底廟群是南東村的歷史文化價值所在。五佛殿、三官廟、地窨院等重點保護對象空間適度集中于村落中央,溝底廟群遺址距村落聚居地較遠,因此基于整體保護理念,全域劃定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保護強度逐漸遞減,見圖4。

圖3 南東村地窨院建筑

圖4 村落保護區劃圖
核心保護區分為三部分,分別為村中部、村南部和溝底廟群。在核心保護區建設中,維護、整理、修復和內部更新活動應是主要活動,建設內容應符合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求。對于不符合區內傳統特色的新建建筑物,必須拆除或遷移。那些在近期有困難的應該調整他們的形狀和顏色,符合保護區的傳統特征,遠期必須拆除[2]。建設控制地帶分布在村中部、村南部核心區外圍。區內建設活動不得破壞村落的傳統風貌,嚴格控制建筑體量、色彩、材質和歷史環境要素的原真性,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應改造外觀形式和色彩,達到與歷史風貌和諧的局面。
環境協調區包圍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是南東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生態屏障。區域內不得破壞生態環境和景觀地貌,限制新的建設活動。
南東村歷史文化保護對象集中在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上,可分為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建筑、建議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其他建筑等。遵循歷史原真性、生活延續性、環境完整性原則,采用保護、修繕、改造、保留、整治、拆除六種方式區別對待物質歷史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與文物建筑嚴格保護;歷史建筑修舊如舊式修繕;傳統風貌建筑可適當改造;其他建筑評估其與村落風貌關系,采取保留、整治和拆除措施,見表1。
規劃遵循“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結合南東村所具有的禮制商貿文化、建筑文化,合理開發利用村落歷史文化資源,凸顯城郊區位,使村莊成為晉中區域旅游的重要節點。

表1 歷史文化物質遺產保護類保護措施
南東村位于晉中市中心城區外邊緣,與后溝村、林家坡村、南河村等古村構成晉中市鄉村旅游的西部節點。規劃南東村充分展現溝底廟群、地窨院資源獨特性,積極發展自然風光、農耕體驗項目,做好“南東圪洞、五道奇碑、溝底廟群”形象,利用近郊優勢,成為太原都市圈的“周末居圃”。
統籌全域資源,規劃形成以古村為核心,以瀟河、溝底河為軸帶,集農耕文化體驗、古村休閑觀光、家庭親子互動、古建筑游賞于一體的文化體驗線路,并打造為南東古村北部的地窨院旅游民宿區。全域線路為采摘樂園→南東古村→瞭望臺→溝底廟群→水母廟→南東溝谷→河神廟、老河神廟→湖院天池→農家菜莊→河邊野趣→南東古村。
基于南東村歷史文化精神特質,采用博物館模式傳承歷史文化。家庭博物館通過展示氏族發展脈絡和歷史事件,活化氏族和諧共生精神;建筑博物館通過修繕、維護地窨院建筑,展示歷史建筑構件等,傳承建筑文化;以溝底廟群為基礎,建立遺址博物館,原貌展示西洛地區商貿祭祀印記。
城鄉融合地區的歷史文化名村如何在發展中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價值,南東村經驗是保護與發展并存。首先,堅持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優先,嚴格遵守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做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其次,遵循適度開發利用原則,突出資源獨特性,著重在旅游方面與區域聯動,做好自身品牌。最后,發揮城郊優勢,共享區域設施,保護自身古樸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