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

朱森第。圖/中新
對于中國工業界的知名權威,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來說,青島絕不陌生。曾二十次考察青島的他,甚至可以說出某個企業走的是哪條技術路線,在某個時期的廠長是誰,總工程師又是誰。
但即使這樣,當《財經智庫》在繼去年組織“中國工業互聯網課題組”對青島的調研之后,再次向他發出邀約時,他仍然興致盎然。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希望看看那些他曾熟悉的企業,在當前中國制造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仍存強烈危機感的階段,都在做怎樣的努力與探索。
面對如今發展格局之劇變、技術革命之巨浪、國際勁敵之堵截、國內對手之群起,朱森第對于中國制造業、青島制造業既有所擔憂,亦有期望。他期待,青島能夠憑借深厚的制造業積累,給中國的制造業闖出一條自己的路來,也希望青島在南北轉換的空間點上能夠做出貢獻,既不落后于南方,又領跑北方。
《財經》:您作為工業界的權威人士,過去幾十年曾不計其數來過青島進行考察。與歷次來訪的感觀相比,這一次有哪些新印象?
朱森第:青島的工業底子較厚,尤其是在紡織服裝行業早年就有“上青天”一說,這也說明當時上海、青島、天津的紡織服裝以及輕工業在全國位居前列。我在機械工業部的時候多次來過青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島的裝備制造業有不少企業在全國同行業中都有重要的位置。機車車輛、船舶、汽輪機、電站閥門、鑄造機械、電表、橡膠密封、鍛壓機床、整流器、照相機、萬向節軸承等產品,在全國市場都有相當份額和一定影響。
可惜的是,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有的消失了,有的失去了昔日光環。改革開放后,青島又涌現出一批走在全國前列的開放搞活、發展勢頭旺盛的制造企業,被美譽為“五朵金花”的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全國知名。
這一次來,我體會到青島的第三次興起,代表就是海爾、海信、雙星、中車等。雖然還是同一撥企業,但經過這次調研我有個強烈的感受,青島的制造業正在努力地探索實現轉型的路徑。
它們大體上正在做五方面的探索:第一,不再限于原有產品,以新的技術融入升級原有產品,讓產品更加適合現代數字化的要求,比如海信、中車。第二,在原有產業基礎上進行延伸和轉型,比較典型的是雙星模式。第三,工業互聯。把工業互聯網應用到自己的業務和產品上,努力實現跟外界進行便捷快速的聯系,同時又把產品融入到工業互聯網,提升其競爭力,滿足客戶的需要。第四,模式創新,例如特來電、能鏈等。但是模式創新需要一個過程,從戰略投資逐漸轉向自身引領,為客戶帶來價值,還需要幾年時間的驗證。第五,數字經濟的發展。制造企業在產業的數字化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圍繞著智慧能源、智能家具、智能制造,探索原來傳統的制造企業如何在數字經濟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財經》:將青島制造業作為樣本來觀察,有著怎樣的意義?
朱森第:當前中國制造業處在一個關鍵且微妙的發展時期,微妙之處是中國的規模很大,全世界第一,但中國并不強。中國制造業處于“前有圍堵、后有追兵”的局面。
我們把制造強國分成四個方面衡量:規模、質量、結構和可持續發展。這幾年我們采集世界組織的相關數據,對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印度、韓國、日本、中國進行了跟蹤研究。2019年的結果是中國的強國指數排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別是美國、日本和德國。把強國指數中的四個方面分開看,以規模指數講,中國排在第一,但當把規模拿掉,只看質量、結構、可持續發展這幾個維度,中國就排到了第七位??梢?,中國在制造業強國中位居前列,主要的貢獻在于規模。我們一直在尋求和思考,中國的制造業到底怎么能夠從大走到強。
通過這次調研,我發現青島的制造企業也在思考怎么轉型升級,上面所說的五方面轉型都是它們的嘗試。中國的制造業現在正在突圍,前有圍堵后有追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青島的制造業寄予很大期望,期望能夠給我們的制造業闖出一條自己的路來,也希望青島在南北轉換的空間點上能夠做出貢獻,既不落后于南方,又領跑北方。
《財經》:近兩年北方經濟與南方經濟的差距擴大有目共睹,尤其是在新興產業的凸顯以及深入發展方面,北方經濟相對缺乏活力。作為北方經濟的典型,您如何看青島制造業的現狀?
朱森第:青島的地理位置處于長江以北黃河以南,東臨黃海,西連膠濟,南北交匯、東西貫通,這一區位優勢,青島獨有。中國的經濟版圖日益顯示出南北的差異,南方的經濟活力明顯高于北方,北方企業的技術實力正在逐漸耗損。
在中國重要的三個經濟圈,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渤海灣中,從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而言,渤海灣則略顯遜色。地域上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問題,已日顯突出,北方地區如何借鑒南方地區的做法、激活市場活力,無疑是南北均衡發展的重要課題。
青島原有的工業基礎與很多城市相比并不算弱,由于歷史的原因,青島與德國有較深淵源且至今仍有諸多交流聯系和合作。青島作為計劃單列城市,又有很多別的城市不可能具有的較好發展條件。近些年來,青島在發展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青島如能夠在采擷南方優勢、吸取北方長處方面蹚出有效路子,如能夠將南方的經濟活力傳遞到北方而又不很快衰減,將為縮小我國南北差距、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做出積極貢獻。
《財經》:現在都在提新興經濟,都在趕新興經濟的時髦,是不是要一窩蜂地去發展新經濟?傳統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地方,應該如何進行產業規劃和引導?
朱森第:這也是我關注青島的一個方面,抓新產業的同時,也要提升老的產業。進入新時代,青島面臨雙重任務,一方面,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數字經濟;另一方面,已具相當規模的原有產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特別是原有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貢獻了可觀的稅收、形成了產業工人隊伍,放棄這些產業,另起爐灶,發展新興產業,顯然不現實。例如,青島的紡織服裝產業,幾經變遷,目前有2000多家企業集中在即墨區,成為即墨區兩大支柱產業之一。在青島有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下,目前已有200多家企業融入信息技術,實現個性化定制生產和數字化改造。紅領服裝和酷特智能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同時還為其他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
我還希望青島在“抓大帶小”上能做出一些特色,因為現在基本上是“抓大帶小”,小的沒有放到應有的位置上,中國中小企業占到95%,很多就業崗位都是中小企業提供的,遇到的問題也是中小企業最多,所以希望青島在這方面,不光抓大的,還要通過大的帶小的。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下功夫抓好原有產業的提升,應是青島發展經濟的“兩只手”,在這一實踐中,也為全國制造業和其他城市提供“抓大不放小、抓新不忘老”的青島方案。
《財經》:青島提出了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目標,作為被視為消費互聯網之后下一個風口的工業互聯網,現在也有很多覬覦這一地位的城市。成為“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應該具備哪些基本要素?
朱森第:作為工業互聯網之都,有四個重要表征,一是有一二個、三四個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企業;二是有一批工業互聯網企業和平臺落戶、生根、開花、結果;三是大批工業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并取得較好成效;四是工業互聯網的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走在前列,并成為技術策源地。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有影響的工業互聯網之都,與其他城市不同,應將“之都”的功能、作用、技術、經驗輻射到周邊地區,輻射到全國,甚至全球。
青島已對此做出了部署,制定了《青島市工業互聯網三年攻堅實施方案(2020-2022年)》,通過強化要素支撐、拓展應用領域、構建產業生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新業態新模式,強化新興技術交叉融合,培育千億級產業新生態,實施六項重點工程(企業登峰工程、能力提升工程、典型示范工程、產業集聚工程、開放合作工程、安全體系建設工程),力爭到2022年,建成核心要素齊全、融合應用引領、產業生態活躍的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
《財經》:工業互聯網今年被國家納入到新基建的范疇,更加受到資本的追逐。歸根到底,工業互聯網對于制造業要發揮怎樣的作用?
朱森第:工業互聯網和其他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重點和關鍵在提升工業經濟和制造業上。在工業提升過程中,工業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豐富了應用場景和擴大了市場,加速了自身的發展。衡量工業互聯網的作用,主要看工業企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看工業企業內外的設備、業務、信息互通互聯的暢通和效率,看工業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后提升的程度。工業互聯網企業和平臺應致力于為工業企業增值服務,以所服務的企業增值為出發點和歸宿。工業企業則應下功夫積累數據、打通數據和信息流,以業務轉型、技術轉型、流程轉型和組織轉型保障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不少地方出現工業互聯網與工業企業“語言不通”、“痛點不同”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工業互聯網未找到工業企業的痛癢處,有點“隔靴搔癢”;二是工業企業缺乏與新技術融合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點“思維惰性”。青島有很好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張瑞敏首席創辦的卡奧斯(COSMOPlat)、張代理任院長的新動能治理工程研究院等已為不少行業和工業企業提供了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期望青島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的作用,實現“抓大帶小”、“抓新提老”,加速青島經濟社會提速發展。

(資料圖片)青島啤酒的生產線。圖/中新
《財經》:除了工業互聯網,基于青島的產業優勢,還可以重點發展哪些產業集群?
朱森第:產業發展需要構造產業生態,產業發展更需營造產業凝聚態。一個地理空間內聚集相當數量的同一產業的企業,又有圍繞這一產業彼此相互依存的一批企業和機構,形成利益共同體,優化了資源配置、減少了交易成本,產業集聚效應在這一地理空間內得到充分發揮,大大加快了這一產業的發展,提升了產業競爭力,促進了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青島在著力打造工業互聯網之都的同時,還應大力培育若干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從目前基礎和發展前景看,青島的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機器人、服裝、傳感器等領域都有可能培育成國內居前列,并經若干年努力,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不但產業規模大、企業實力強、創新活力盛,還是該產業的技術策源地。
尤其是傳感器領域。傳感器是獲取信息的首要,是信息通信的基礎,也是我國裝備制造業中的突出短板。工業生產的聲、光、電、磁、壓力、溫度、位置、氣氛等物理量和參數,都需要傳感器感知并傳遞到控制系統,進行計算、決策和各種各樣的過程。沒有傳感器,自動控制無法完成,智能制造無從談起,智能終端成為擺設。沒有傳感器,人們生活寸步難行,社會運轉難以進行。傳感器需要可靠性高、產品一致性好,能滿足各種使用條件的需要,因其使用場合差異極大,因而,有些產品的批量不可能很大,更增加了產業化的難度。正因為如此,國內傳感器產業發展遲于工業發達國家,缺乏領軍企業,產業技術和規模,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不小,不少傳感器產品需要進口。
青島已經有一家企業具有一定領先優勢,即青島歌爾微電子。歌爾在微型麥克風規模生產的基礎上,開發應用MEMS(微機電系統)技術,已形成微型麥克風、傳感器、智能傳感器三大業務板塊,從設計、制造、封測到應用的業務鏈完整。傳感器已從氣壓傳感器擴展到骨聲紋傳感器、心率傳感器。2019年歌爾在全球MEMS企業排名中居第9位,傳感器居第4位。更具前景的是,MEMS 技術方興未艾,應用日益廣泛,歌爾微電子的發展勢頭不可估量。
在嶗山區已初步形成微電子創新環境的基礎上,加快歌爾和其他入駐青島的微電子企業的成長壯大,加強與國內有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有效合作,青島有可能建成國內第一個傳感器之都,這一美譽并不會亞于工業互聯網之都,而對國家的貢獻將是獨特的。
《財經》:通過這次調研,我們發現現在青島各區(市)工作熱情,尤其是招商引資的熱情高漲,有時甚至形成了一定的競爭關系;從全國角度來看,省內、市內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已經比較明顯。您也是區域產業戰略規劃發展方面的專家,參與過很多地區發展規劃的編制和咨詢。您對青島各區(市)之間的關系與協調?
朱森第:青島市的地域已不是幾十年以前人們概念中的青島,計劃單列市的青島下轄七個市轄區(市南、市北、黃島、嶗山、李滄、城陽、即墨)代管三個市(膠州、平度、萊西)。青島的發展空間大了很多,發展機會隨之也應該增多,要想抓住機會,融合發展、協同發展應是其重要旋律。
區域間的協同,是一個有相當難度的課題,但也是一個必須破解的難題,否則,難以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京津冀三個區域要協同發展,位處長三角的上海市及蘇浙皖三省26個城市要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要協作發展,一個省的各個市、一個市的各個區更要協同發展。青島的七區三市不言而喻要協同發展并一體化發展。
首先各區(市)招商引資時,不應形成競爭關系,爭相以優惠條件搶項目,而應及時溝通、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其次,在青島總體布局中,各區(市)形成各自的優勢特色。嶗山區已形成科技金融、金融創新的相對優勢,區內有四所高校,已有一定規模的創新中心和孵化中心、一批企業的研發中心落戶,形成創新氛圍和環境。即墨區的汽車和服裝已成為支柱產業。藍谷的海洋經濟,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裝備制造業,均已有一定優勢。應該在這些區優勢特色突出和壯大的基礎上,形成青島的整體優勢。
第三,對各區(市)采取不同的考核標準和辦法。嶗山區面積396平方公里,80%以上面積為保護區域,不能用于開發,2019年生產總值818.14億元。如按生產總值和增長速度為主要考核指標,勢必抑制嶗山區優勢特色的發揮。
七個區對三市應具有引領和輻射作用,促進三市的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提升三市的制造業和工業發展水平。
《財經》:青島不僅有七區三市,還有著數量眾多的功能區。這兩者之間如何協調?
朱森第:以青島藍谷為例,青島藍谷,按照五部委聯合批復的《青島藍色硅谷發展規劃》,應為“青島藍色硅谷”之意。
就陸上產業與海洋經濟協同發展而言,青島有著陸上產業與海洋經濟協同發展的得天獨厚優勢。8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全國唯一的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國內唯一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都在這里。但就目前進展來看,青島發展海洋經濟的力度低于發展陸上產業的熱度。
藍谷圍繞海洋建新高地、先行區、引領區、科技城,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思路必不可少,海洋科技、海洋產業更是必須。經過幾年的建設,青島藍谷已初具規模,目前藍谷已有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青島藍谷大學創新園在建,大學創新園集聚了天津大學、四川大學、哈工大、西北工大、山東大學等高校的研究機構,為這些大學的師生提供創業條件優越的園區,是藍谷首先要考慮的任務。好在有即墨省級經濟開發區設立青島藍谷產業示范區,承接藍谷產業轉移。
一般來講,一個知名大學周邊往往有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圍拱,使大學成為帶動當地經濟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藍谷必須考慮為這些知名大學的創新活力迸發并在藍谷開花結果設立場地和發展空間,以此撐起藍谷的海洋新經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青島藍谷和即墨經濟開發區的協同,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