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琳瑯

位于山東青島的海信信息產業園電視組裝生產線。圖/新華
在國產家電領域,幾乎沒有消費者不知道海信品牌。截至2019年,海信電視銷量連續16年居全國第一,全球出貨量第四,在線用戶近6000萬;海信冰箱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居第二,出口額全球第三;在空調、洗衣機行業,海信也排在全國前列。
在大眾所熟知的to C領域之外,這家形象低調的企業在to B領域也一直表現不俗。在國產商用空調領域,2019年的頭把交椅即是海信;在光通信器件和智慧交通等領域,海信甚至做到了隱形冠軍。
從1969年的青島無線電二廠到現在擁有兩家上市公司的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海信一直堅持“技術立企”,也一直在實踐著做強主業的同時多元化布局的發展之路。
家電行業是中國最早開放、市場競爭最充分的制造領域。電視機產業發展到現在,同質化程度較重,加上互聯網品牌的低價沖擊,作為存量市場的電視機行業已顯疲態,規模處于下行態勢。怎樣通過個性化、高科技,以及更健康的新產品刺激消費,對企業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2000年,海信成為國內最早涉足芯片研發的彩電廠商,并于2005年成功研發出了中國第一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產業化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在此之前,國內彩電芯片依賴進口,雖然是彩電產銷大國,卻一直在核心芯片的技術上受制于人。原創芯片的研發成功,直接促成了進口芯片成本下降近70%,壟斷局面由此被打破。在同樣幾乎被進口產品壟斷的液晶模組領域,海信自主突破了液晶屏技術,于2007年投產了中國首條電視液晶模組線,切入了日韓企業一度主導的產業鏈上游。但在同時,出于對液晶電視的成本空間和損耗問題的顧慮,海信將未來賽道押在了更具沉浸感、更護眼、功耗更少的激光電視領域。經過長達7年的開發,海信于2014年推出全球首臺自主研發的100英寸超短焦激光電視。
海信所專注的技術,大都是投入高、周期長、風險大的門類。對于市場上一些以價格優勢取勝的低門檻技術種類,海信看到了同質化競爭的不可持續性,也看到了消費端產品迭代周期不斷縮短的趨勢。因此,通過長時間儲備,將技術做深做透,協同規劃技術與整機研發,海信堅持的是一條以專取勝的道路。2019年以來,海信推出了“疊屏電視”,發布了大屏交互系統和社交電視,多次升級激光電視應用,并于近期上市了全行業首款75英寸全色激光電視產品。目前,海信正致力于研發智能電視SoC(System-on-a-Chip)級顯示畫質處理芯片,以期滿足未來互聯網智能電視的運行和解碼要求,擴大芯片領域的自主優勢。
在高度競爭的電視市場,各類新技術對市場的搶占一向激烈,OLED、量子點、激光、8K等新顯示技術相關產品近期紛紛上市。TCL率先推出了8K產品,創維致力于在OLED領域將高端技術普及化。根據奧維云網數據,2019年OLED電視同比增長15.2%;激光電視同比增長103.9%;65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電視將成為未來趨勢。2019年,海信在55英寸以各類大屏電視市場銷量位居行業第一,激光電視銷量同比增長89.7%,占該品類市場份額近九成,更是在2020 年上半年成為彩電市場唯一正增長的產品品類。同樣是以新技術作為突破市場空間的敲門磚,不一樣的是,海信不僅實現了從研發到制造的全部自運營,而且以專利優勢在新領域贏得了話語權,成為激光顯示系列國家標準的牽頭制定者。此舉有助于海信在新領域集結起完備的產業鏈,形成產業合力,帶動中國電視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為未來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可以說,在自己所堅持的技術領域,海信的優勢正不斷擴大。
除了在國內市場堅守第一梯隊,海信的國際化之路也已經進入了第15個年頭。梳理海信的出海戰略可以看出,海信很早便意識到簡單的代工不是可持續的國際化路線,長遠收益必然來自于通過技術優勢打開市場,完成品牌自主化,以品牌優勢推動國際收購,實現價值放大。海信先后在歐洲、澳洲、美國等地建立了研發中心和工廠,廣布渠道,陸續完成了本土化運營,同時通過兼并和收購,整合了多個海外中高端品牌。目前,海信在全球運營了包括東芝電視、日立、約克,以及歐洲高端家電集團Gorenje(古洛尼)在內的7個品牌,擁有了5個海外工業園區、9個海外研發中心,業務覆蓋160多個國家。
海信的“大頭在海外”國際化戰略正在取得成效。2019年海信海外收入461億元,同比增長21.1%,占集團總收入近40%;2020年前三季度,海信在國際市場的表現亦持續上揚。誠然,疫情期間由于在線辦公和遠程教育等短期需求帶來的消費增長無法長期延續,但對致力于業務發展多元化的家電企業來說,在新場景領域不斷深化運營,增強用戶體驗,是打造差異化增長點的新機遇。
家電行業可謂中國最為開放、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充分的行業之一,經過了幾十年的大浪淘沙,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認為未來更多資源和研發力量的投入,應該放在場景化服務方面。“社交型的、信息互動型的家電,應該成為家電技術或功能的研究方向。”賈少謙對《財經》表示。
2020年,“新基建”一詞進入了大眾視野,正在探索差異化新生態的各大家電企業和新興互聯網公司,亦紛紛加碼了5G、IoT、人工智能的新場景打造,將精力轉向產業生態的集成,向服務領域延展價值鏈。幾大頭部企業中,海爾智家不斷加碼智慧家庭布局,新推出了作為全屋智慧產品解決方案的“三翼鳥”品牌,屢創客單價新高;深耕工業互聯網的美的集團進入了“全面數字化、全面智能化”階段,美云智數工業仿真MIoT.VC正在助力泛制造業的數智化轉型;小米和OPPO等互聯網企業的5G時代IoT生態中也囊括了電視行業。同樣站在“新基建”賽道的海信,提出了2025年實現3000億元營收的目標。
面對當下的激烈市場競爭和跨越式的營收目標,海信的底氣來自于一貫堅持的以穩求勝。幾十年來在黑電和白電領域積累的硬軟件優勢,使得海信從一家to C企業向to B跨界時,擁有貫穿產業鏈的能力。“海信正在用自有的數字技術不斷向上下游延伸,向關鍵器件上延伸,最終形成全面鏈接,”賈少謙如此介紹海信的多元化業務邏輯。
海信布局交通領域從1998年便已起步。彼時海信業已在社保、ERP等軟件領域進行過技術跨界的嘗試,而相較于這些技術成熟、市場競爭格局穩定的領域,剛剛進入國內不久的智慧交通概念及其身后的市場是一片尚在起步階段、前景廣闊的藍海。海信決定入局智慧交通,專攻核心技術。2002年,海信研發了針對中國交通特點的HiCon自適應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并在隨后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交通項目中成功中標,打破了國外品牌在信號機市場的長期主導地位。掌握了交通信號控制系統這一智能交通的核心技術,海信開始穩步拓展市場話語權。經過多年探索,海信的智慧交通方案利用AI技術對交通問題自動精準分析,優化交通治理,已經進入了100多個城市,市場份額連續九年中國第一,給包括青島、貴陽、濟南等多個城市提出交通擁擠解決方案。
在交通領域擁有大量數據積累和處理經驗之后,海信逐漸將技術優勢擴展到城市管理的其他領域。智慧樓宇、智慧政務、智慧安保等AI+技術賦能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均是海信已經在各地成功落地實施的“云腦”案例。未來,海信計劃以智慧交通為基礎,以青島為依托,打造5G+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區,為市民提供從屏上社交、遠程教學、AI問診,到智慧出行的生活體驗。
在醫療板塊獲得突破契機,也來自于海信多年來積累的顯示與圖像處理技術方面的優勢。自2013年開始,海信與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聯合研發,打造出了全球領先的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海信CAS以及國內首創的外科智能顯示系統海信SID,用三維數字成像幫助醫生精確設計手術方案,目前已成功實施手術逾1萬臺。2020年9月,海信CAS和海信SID已入駐世界頂尖的機器人外科創新與培訓中心,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樣借助圖像技術和AI技術積累,今年海信正式發布完全自主研發的彩色超聲產品,在同檔機型中具有精準卓越的影像品質、行業領先的影像智能、用戶至簡的操作體驗。不僅意味著海信高端醫學影像產業布局有了“關鍵一環”,更填補了山東省在彩色超聲領域的產業空白,打破了外資企業對高端醫療設備的市場壟斷。
對于擅長從底層技術提前積累并切入行業鏈條的海信,“新基建”的領域大多為其所擅長,在打通產業鏈的嘗試中自主度高、競爭力強。如何在新的競爭格局中用好優勢,找準定位,整合業務格局,繼續引領需求增長點,是海信實現從家庭到社區到城市的智慧生態愿景的重要前提。
2019年12月,海信集團上市公司“海信電器”宣布改名為“海信視像”。公司名稱變更的背后,是視像產業主導了海信電器營收新格局的形成。從電視屏幕到交通、教育、醫療等B端領域,從電視企業到顯示企業,更名后的海信視像將向“集視像技術研發應用、全場景云平臺運營為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目標延展業務。
更名之外,海信于2020年5月開啟了混改步伐。海信集團兩家上市公司間接控股股東海信電子控股將通過公開掛牌的方式增發4150萬股(約占17.20%股權比例),引入具有產業協同效應、助力海信國際化發展的戰略投資者,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和市場化的公司治理結構。混改后的海信電子控股將成為非國有控股企業。
雖然早在2001年,青島出于股權激勵的考慮就已成立海信電子控股公司,但在此輪家電巨頭的混改中,海信屬于后發者。面對家電市場困境,從上市公司更名到啟動混改,海信未來的發力點越來越清晰:以更加靈活的股權結構和治理機制,加快多元化業務布局和產業協同發展,保證增長力,同時在日趨嚴峻的國際賽道上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相較于民營企業高度活躍、市場化程度高的南方城市,聚集了眾多國有制造企業的青島,在企業所有制改革的進程上尚需追趕。2019年以來,青島加快了國企混改步伐,混改率達到45%。2020年,青島出臺了《關于深化市屬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見》,為國有資本混改提供具體路徑,鼓勵引入社會資本,釋放國有資本活力。
面對新經濟形勢和新產業形態的挑戰,把握混改機遇,逐步推進落實混改,謀求產業鏈聯動效應,是海信實現跨越式發展,助力城市新舊動能轉換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