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聰
面對疫情導致的延遲開學,全國各地的中小學都積極應對。我們學校也對此組織并開展了“停課不停學,居家學習我能行”的線上教學活動。在近三個月的線上教學中,我對網絡技術操作從最初的忐忑、生疏、緊張到中期的逐步適應、慢慢摸索,再到現在的熟練自如,讓我領悟到終生學習的意義,特殊教育方式下,不僅僅考驗的是學生,其實更考驗了老師,這段期間對我來說是收獲滿滿。
一、答疑課堂形式的變換
線上語文課程的學習,以錄播課為主。但形式缺少師生互動會影響教學效果,線上答疑課的增設,不僅是對學生掌握不扎實的知識進行答疑講解,更是師生交流互動的一次課堂補充。第一次的答疑課堂我采用了直播形式。整個過程猶如自導自演,一個人在電腦前按部就班的講解每道題,我看不到同學們,也直接點不了名字,整個過程只能叫一兩個同學連麥回答,效果甚微,且無針對性。通過分析后第二次的線上答疑我選擇了視頻會議形式,所有的同學都能打開攝像頭看到我,而我也能看到他們,本想著這樣就與學生形成網絡互動,時效性會更強一些,但第二次的答疑課堂又在失敗中結束。由于沒有將規則前置,導致在答疑課中,同學們將知道的答案隨意開啟麥克脫口而出,場面一度混亂不堪。而且同學們在家里的坐姿千奇百怪,家長也很隨意。針對以上問題,我將進入云課堂的相關規則反復發在微信群內,確保每一名同學能夠熟知,并且錄制關于軟件學習運用的微視頻,督促家長指導孩子正確使用麥克。規則在,整個視頻會議就端正了許多。就是這樣一次次的改進與探索,云課堂的呈現初見樣態,并最終確定完善語文答疑形式為視頻會議。這一答疑形式的改變,促使我在課程中不斷探究與改進這一習慣的培養。
二、答疑課堂的行為習慣養成
在視頻會議進行答疑的初始階段,共享窗口分享課件之后,我就看不到每個孩子的樣態,整個形式又回到了起點——“直播狀態”。除了能讓某個孩子可以馬上回答問題,節省連麥時間外,似乎并沒有任何的改進。我用家里人的手機注冊了他們對應的釘釘號,建立了一個小課堂,去探究整個視頻會議軟件操作。過程中發現在視頻會議共享窗口時點擊桌面分享,同學們不但能看到出示的課件,我還能看到某位同學的聽課狀態小窗口。通過切換窗口觀看他們聽課狀態,同時尋找同學回答問題,這樣的隨機性與觀察性使得孩子們的聽課專注力得到明顯提升,改善了行為習慣,端正了課程態度,提升了課程效果,這才是線上教學的意義。
三、培養探索精}電形成課堂風采
借助已有線上教學經驗,我開始了捉摸線上科技節這些特殊課程并確定了科技節的活動主題——“紙船承重”。怎樣制作紙船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船身是寬的好還是狹長的好?平底船會是最安全的船嗎?設定了這些問題后,我利用共享屏幕模式將這些問題的要點播放給大家。每一名同學們在實踐中都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這次的科學實踐活動效果很好,而我的想法涌現就越來越多,隨后又組織了“科學創想畫”等各種科技類的活動,其實費盡心思做這些活動的重點不是去評選一個最優秀的同學,最出色的作品,而是在豐富他們學習書本授課知識外,更多的讓他們了解科學實踐的各種可能性,從而開發大腦思維,在分析問題的工程中培養創新能力,與科學同行,讓更多的孩子有夢可循。
四、利用答疑“黑板”,促進學生進步
為了激勵班級每個同學線上學習的積極性,在每次答疑課前我會在課件上打出優秀作業名單,并進行講解分享。線上“黑板”的上線完善了課堂的完整性。在答疑課件中,我會將優秀標準作品前置,形成榜樣作用,促進學生作業完成的工整度與全面性。同時也會在線上黑板中插入一些優秀作業的視頻展示,起到引領作用,讓學力較弱的孩子來復述與模仿提升學習效能。黑板是強調突出,授課過程中我也會進行強調突出,使用顏色較突出的紅色字體將本課重點圈畫出來,通過顏色的沖擊來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識記。一切方式的優化都是為了孩子能更好的成長和學習。
五、師生心靈互通促進線上答疑教學
關注孩子線上學習心理變化,也是提升答疑課堂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次答疑課隨機點名回答問題環節,我們班的學優生昀希打開麥克后,停頓了幾秒直接退出了會議。這是一道基礎知識問題,我相信孩子的能力水平完全可以回答上來,心下生疑我又反復觀看了孩子這一階段的線上答疑,相對于以往教學線上課堂似乎很少主動搶答,這不是昀希的聽課常態。課下我積極與昀希媽媽進行了溝通,她也反應孩子其實是會的,不知道為什么在打開麥克后卻不太愿意去回答。我想這種隔空線上答疑形式,是否對孩子來說有些陌生,缺乏安全感,無法達到與老師的心靈交互?于是我從消除孩子對網絡教學及軟件使用的抵觸情緒人手,我與昀希每天先進行10分鐘的視頻會議預熱,一是讓她感知通過網絡這種媒介也能體會到老師的關注與愛,與以往方式無差別,二是幫助她多使用電子設備及軟件,消除她的陌生感。每一次的談話也會有不同的小主題,例如閱讀分享、心情日記、她的收獲、不解的難題等,漸漸昀?;钴S在答疑課上的搶答環節,甚至在拓展運用題上,沒有同學搶答時,她也會勇敢自信的表達出來。此后我每天找兩名同學交流,一直到現在,效果也都越來越好,這一次心靈互通,不但讓我與孩子在情感上達到共鳴,更提升了孩子在答疑過程中的參與度與學習的自信,對我答疑課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回顧線上教學的經歷,漸行漸悟,疫情不可避免,那我們就全力應對,這讓我們每一名教師都產生了新的思考,提供了一次新的成長契機,而對于我來說,它更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新經驗,通過對比線下、線上教學的異同,發揮自主探究優勢,來提升自己組織課堂能力。有效反思,有助于線上教學和校園教學的合理銜接,相信這一階段的探究學習將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