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洋
(濟南市兒童醫院康復科,山東濟南,250022)
痙攣型腦癱患兒主要由肌張力異常升高引發肢體運動障礙及姿勢固化動作,以剪刀手或剪刀步、足下垂及尖足等為顯著臨床特征[1]。對各關節功能恢復是現階段該癥康復治療所面臨的一大困境。常規康復訓練方式較多,如作業療法、推拿、誘導式訓練等,各具優勢,各具療效[2-3]。但隨著患兒機體的不斷發育,其骨間背側肌、指屈肌、肱橈肌、小腿三頭肌、脛骨前肌、比目魚肌及腓腸肌等關鍵部位的痙攣情況康復效果往往不盡人意,甚至由于訓練方式的不合理致使功能障礙加劇。因而聯合其他康復治療方案十分必要,鑒于此,為探析針灸治療+康復訓練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選取濟南市兒童醫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使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7歲,平均年齡(4.5±2.5)歲。觀察組:男21例,女9例;年齡3~7歲,平均年齡(5.2±1.8)歲,均確診為痙攣型腦癱。分組后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等)不具統計學意義(>0.05),可臨床對比。
1.2.1 對照組實施康復訓練
①被動性靜態康復:使用Bobath抑制技術與促通技術訓練患兒關節活動功能,提升關節活動出的,減輕肌張力,糾正不良行為姿勢;Vojta誘導技術反射性腹爬及翻身;②主動性實操治療:根據患兒精細運動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其各功能障礙差異,開展針對性的認知、知覺、手功能等訓練,項目包括:物體抓握與放松、伸手取物意識及方法、握持及抓取移動等,或實施游戲訓練,包括串珠、搓丸子、解/扣紐扣、拼積木、涂鴉等。30min/次,1次/d。
1.2.2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健腦針灸治療
針灸用具選用云龍牌1寸一次性不銹鋼毫針(吳江市云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大椎、身柱、命門入針后實行以通為補,經皮下入針,緩慢納針轉動,轉動幅度小于180°,10~20次min,持續實施6~8次,而后輕提、插入3次,再以上述操作反復3~5次,棄針;腎俞、足三里、三陰交、懸鐘、太溪等諸穴入針實施補法,經皮下入針,緩慢納針轉動,轉動幅度小于180°,而后輕提、插入1次,5~10次/min,持續3次,使其內氣安和平緩,術者針下自覺輕松為宜。獲氣候,輕微擺晃動、觸以微顫1min左右,而后緩慢拔出,按壓針孔1~3min左右。腎俞棄針,其余諸穴靜置留針30min左右。頭針四神針需將針尖以外展平刺約0.8~1寸,智三針同步向后平刺約0.5~0.8寸,顳三針、腦三針均向下方平刺約0.8~1寸。
入針時,針與頭皮需保持20~30°夾角,采用夾持進針法盡快刺入帽狀腱膜下,入針至一定深度后予以固定,切忌提插,捻轉針身(200±10)次/min左右為宜,捻轉2~3min后留針靜待30min;頭針加用G-6805電針儀,分設兩組電極,分別接入四神針(左右)與同側顳三針(中),設置為連續波頻率,針刺強度以患兒耐受程度做出調整,留針30min。
治療前后采用軀干功能量表(Torso functionscale,TIS)與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評估兩組患兒的平衡能力,TIS為23分、BBS為56分,評分越高,即表明患兒平衡能力越好。
治療前后采用GMFM-88量表評估兩組患兒的粗大運動能力,分值為264分,評分越高,即表明運動能力越好。
表1 對比兩組患兒的平衡能力 (±s,分)

表1 對比兩組患兒的平衡能力 (±s,分)
?
表2 對比兩組患兒的粗大運動能力 (±s,分)

表2 對比兩組患兒的粗大運動能力 (±s,分)
?
小兒痙攣型腦癱是以運動功能障礙為臨床主要特征的致殘性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肌張力異常、姿勢及反射性異常等。
中醫將腦癱的致病成因歸類于腎氣不足、髓海失充、瘀血阻絡[4]。由于小兒大腦發育較差、腦功能低下的致病核心誘因是心腎陰虛,因肝主筋,肝腎陰虛即可導致筋脈痙攣,延伸發展至關節運動障礙。如上所述,因此中醫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的核心導向在于補益肝腎、疏通經絡、健腦益智。本研究所用健腦針灸法,由江蘇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鮑超教授基于“腦絡受損,腎氣不充”這一發病機理而創造,臨床已得到廣泛應用。馮鵬飛[5]使用該療法聯合配合康復訓練治療44例(共88例,其余44例單一開展康復訓練)小兒痙攣型腦癱,結果顯示可有效改善患兒語言功能發育遲緩癥狀,提高患兒運動能力。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患兒的平衡能力、粗大運動能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平衡能力、粗大運動能力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0.05)。由此可見,通常開展肢體各功能康復訓練,通過反射性抑制患兒的異常姿勢、舉動等,以促進患兒形成相對意識正確的運動感知及運動模式,進一步改善機體運動功能。而在此基礎上開展體針與頭針同步針灸,頭針旨在提升患兒的血鈣、鐵、銅等各骨指標水平,改善患兒骨密度,同時可促進改善患兒的智商、運動能力發展。同時頭針由于可刺激中樞神經沖動輸出,可促進患兒恢復或提高運動能力,尤其對提升粗大運動能力具有實質性的促進作用;體針遍布各關節部門經絡,旨在疏經通絡、緩解痙攣、減輕疼痛,各個穴位相互影響,針灸后可實現氣血融會貫通,兩者聯合即起到雙向調節的增效作用,增強中樞系統的自我調控意識及其能力,以實現糾正機體異常姿態、運動。
綜合所述,對痙攣型腦癱患兒實施針灸+運動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肢體運動能力,促進生活能力的提升,可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