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穩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急診科,北京海淀,100089)
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脹,腹痛,嘔吐及肛門停止排氣排便。臨床上分兩種類型,完全性腸梗阻和不完全性腸梗阻,根據梗阻程度積極探討其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本院課題組在臨床上不斷應用新技術新業務,針對中醫治療部分疾病的優勢和特色,不斷的改進新的技術和開展新的業務,在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應用中醫特色療法取得較好的療效,不完全性腸梗阻在我院急診科比較多見,我院課題組不斷的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應用神闕穴位貼敷結合波姆光輔助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急診科留觀病房收治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61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62.5±8.5)歲;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64.5±6.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性別和年齡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根據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8年《黃家駟外科學》第七版[2]與2006《醫學影像診斷學》第二版[3],診斷為不完全性腸梗阻);②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膠布過敏者;②神闕穴局部皮膚有潰爛者;③生命體征不穩定者;④患有心臟、肝臟、腎臟和腸道等器質性病變者;⑤妊娠期間或者哺乳期婦女;⑥不能耐受中藥者;⑦胃腸道患有腫瘤者;⑧精神障礙的及不能配合的患者;⑨治療用藥這段時間有其他藥物服用史者。
1.3.1 對照組
患者均給予西醫常規治療:禁食水,胃腸減壓,抑酸、補液抗炎支持治療,并采用肥皂水灌腸。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神闕穴貼敷結合波姆光臍部照射,具體中藥為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生地∶當歸=1.5∶2∶2∶2∶2∶3的中藥配比,由醫院制劑室調配成膏丸狀。穴位選取神闕穴,患者仰臥,用75%酒精消毒患者穴位及周圍皮膚,取中藥膏塊,壓制成2cm×2cm大小,厚度約0.3cm藥餅,將藥餅敷于神闕穴上,再用醫用無紡布通氣膠布固定,然后將波姆光燈在患者身體上以神闕穴為中心局部照射,患者波姆光燈與肚臍部之間距離20~30cm,15min/次,1次/d,6h后揭除。
①開始排氣、排便時間:治療的整個過程記錄兩組病人開始排氣及其排便的時間。②疼痛評分:判斷患者疼痛等級,評估兩組患者即刻、3d疼痛程度[4-5]。運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評價疼痛情況。
所得數據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或非參數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滿足正態性及方差齊性的數據采用 檢驗;<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院時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停止排氣、停止排便情況無統計學差異(>0.05)。見表 1。
表1 入院時兩組患者疼痛、排氣、排便情況比較
表2 3d后兩組疼痛、排氣、排便比較 (±s)
表2 3d后兩組疼痛、排氣、排便比較 (±s)
?
腸梗阻屬中醫“腸痹”“腸結”“關格”“腹脹”等范疇。中醫在治療上應用辨證分析,根據患者的癥狀進行辨證論治,大部分臨床患者比較常見的癥狀以腹痛、嘔吐、腹脹、排氣排便停止或者正常為主癥。西醫治療上應用常規治療比較局限,在緩解患者疼痛方面不能更好改善,我院課題組應用中醫特色療法,發揮穴位貼敷的優勢,聯合紅外線的輔助治療效果明顯,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予中藥穴位貼敷神闕聯合波姆光臍部照射,神闕穴在肚臍部,經屬任脈,波姆光照射可以減少患者的疼痛,波姆光為一種0.4~3.6μm的紅外光,紅外線照射主要是局部加熱,加速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6-9],能夠很好緩解患者的疼痛,并且可以改善臨床癥狀,本次研究表明,觀察3d后兩組疼痛對比無統計學差異(>0.05),觀察3d后兩組患者首次排便時間,觀察組與對照組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0.05)。觀察組的療效比較是排氣時間縮短,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0.05)。熱敷神闕療法不經過口服,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胃腸道環境對藥效的干擾,可以減少給藥次數,對不適宜口服給藥的患者也可方便地通過敷臍給藥,能提高用藥的安全性,患者也能夠更好的接受,也可以提高患者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在臨床上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療效突出,且研究中并未出現副反應,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