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玉李 康
(1.河南推拿職業學院成人教育與培訓中心,河南洛陽,471023;2.河南推拿職業學院附屬醫院骨傷科,河南 洛陽,471023)
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癥,患者臨床以局部疼痛、胸部壓迫、翻身困難、胸悶等為主要癥狀表現,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因關節錯位的造成的疼痛不利于患者休息,對患者的睡眠質量及工作生活等均造成嚴重影響[1]。當前,臨床上對于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治療以手法復位為主,但是,單純的手法復位首次復位成功率并不高,影響患者康復進度。有研究指出[2],反向推拿按摩更利于關節復位,該研究旨在觀察反向按壓復位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河南推拿職業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89例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患者,經X線、體格、CT等檢查確診符合胸椎小關節紊亂癥診斷標準[3],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44例,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齡26~49 歲,平均年齡(37.61±2.99)歲;病程 15~43 d,平均病程(29.63±2.55)d。觀察組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28~50 歲,平均年齡(37.58±3.01)歲;病程 17~46 d,平均病程(29.68±2.58)d。兩組患者資料對比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
納入標準:患者認知功能良好,患者知情自愿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伴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③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治療;④既往精神病史者。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推拿治療,取坐位,選取患者胸背部及病變棘突周圍采用掌揉法進行滾動,隨后選取病變胸椎兩側,采用拇指彈撥法彈撥該部位肌肉,彈撥過程遵循由輕至重原則進行,選取患者阿是穴采用手指點穴法進行點按,最后對患者胸背部采用擦法及推法進行按摩,按摩過程中聯合扶他林乳膏進行操作,以局部有發熱感為宜,1次/d。
觀察組患者增加反向按壓復位法進行治療,取俯臥位,醫者站于患者左側,明確患者病變位置,醫者雙掌重疊,掌根置于患椎棘突,囑患者進行深呼吸,于呼吸末雙掌使用寸勁下按反向按壓患椎棘突,以咔嗒聲結合影像學檢查明確復位效果,如未能復位成功于第2d繼續應用反向按壓復位法,復位成功后給予常規推拿治療,不再進行復位,1次/d,5d為1療程,兩組患者均于治療3療程后對比治療效果。
①對比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手法復位后一次復位成功率;③臨床療效[4],顯效:呼吸自如,無棘突旁壓痛及胸背部牽扯痛,完全糾正胸椎棘突側突;有效:疼痛有所緩解,呼吸及側突均得到改善;無效:未達有效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計量資料分別采用[n(%)]、(±s)表示,2、檢驗,<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s,d)
表1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s,d)
?
觀察組患者一次復位成功41例,成功率91.11%(41/45),對照組患者一次復位成功29例,成功率65.91%(29/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15.322,=0.000<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97.78%,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81.82%,觀察組患者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n(%)]
臨床研究表明[4],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發生與長期姿勢不良、持物撞擊、外傷后治療不及時、持物扭轉、慢性勞損等因素有著重要關聯,該病多見于體力勞動者,積極有效的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癥狀體征,促進患者康復有著重要意義。現代醫學表明[5],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引起胸椎關節錯縫,局部氣血瘀滯不能正常運行進而產生局部堵塞感及疼痛癥狀。手法復位是當前臨床上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主要手段,通過應用拇指彈撥法、手指點穴法、推法、擦法松解背部軟組織,促進血液循環以改善患者癥狀體征。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較對照組患者低,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及依次復位成功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提示在常規推按按摩的基礎上增加反向按壓手法復位能夠更為有效的改善患者癥狀體征,減輕患者疼痛,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提升首次復位成功率及治療效果。臨床分析認為,常規推拿按摩的治療重點在于促進局部軟組織松解,對于關節紊亂的糾正并不重視,加之坐姿體位無法使患者在治療中放松,易引起局部肌肉緊張,導致在推拿按摩的過程中出現上下移動現象,因此延長患者的康復時間,且首次復位成功率不高[6]。反向按壓手法復位采用俯臥位進行治療,患者能夠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身心放松狀態,在操作過程中采用掌根進行定位,相較于傳統推拿按摩法中的膝蓋定位,其定位效果更為準確,且不易移動,更能夠有效確定方向,掌握力度,結合患者呼吸進行發力,最大限度提升復位效果[7],故觀察組患者具有更高一次復位成功率,縮短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提升臨床療效;反向按壓手法復位治療的機理主要是通過恢復患者機體紊亂的關節狀態,彈出嵌頓滑膜,加快局部組織炎癥狀態的吸收,消除局部神經組織受到的刺激,產生緩解患者癥狀體征的效用[8]。
綜上所述,在常規推拿按摩的基礎上增加反向按壓復位手法,通過恢復關節解剖關節,消除病理因素對神經組織的刺激,加快炎癥吸收等,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效果顯著,有效提升一次復位成功率,縮短康復時間,提升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