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芝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東德州,253100)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形成與靜脈血流障礙、靜脈壁受損以及長期高凝血液作用等內在因素密切相關[1]。腦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患者多數伴有偏癱等后遺癥,加上需長時間臥床,故有較高的概率罹患DVT[2]。若未盡早干預和處理,栓子脫落還可誘發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進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3]。為探究有效的護理方案,本研究以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26例腦血栓伴DVT患者為例,分組比較常規護理模式、綜合護理模式的實施效果,具體示下: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10月在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治療的26例腦血栓伴DVT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1:1比例隨機歸為兩組,A組13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齡最高73歲,最低48歲,平均(58.73±4.96)歲;病程最長11年,最短1.2年,平均(3.92±0.51)年。B組13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齡最高75歲,最低49歲,平均(59.02±5.13)歲;病程最長12年,最短1.3年,平均(3.94±0.48)年。采取統計軟件處理A組與B組間的基線資料(>0.05),適合進行統計研究。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癥狀、顱腦CT或MRI等診斷證實;②患者精神正常;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伴其他心腦肝腎疾病;②無法正常溝通或聽力障礙;③基線資料不完整等。
A組接受常規護理指導,包括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心率、呼吸等),指導患者臥床休息與用藥,根據醫囑及患者主訴給予鎮痛藥物使用等。
B組在常規指導下接受綜合護理模式干預,主要措施有:①心理教育。腦血栓起病較急、后遺癥較多,加上DVT對患者軀體的折磨,極易使患者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部分不了解自身病情的患者,甚至可能過于悲觀,出現瀕死感。故護理時應與患者建立有效的溝通,每日與患者交流的時間應超過30min,耐心疏導、安慰患者,通過語言暗示法、移情理論、案例法等引導患者放松情緒,并結合其文化程度、新知識接納能力等信息,通過書面+口頭的方式為患者科普腦血栓、DVT的相關知識,如誘因機制、臨床表現、可能產生的并發癥以及處理方法等,從思想與心理兩方面消除患者的負擔。②加強監測。在密切監測患者基礎生命體征的同時,還需對其下肢的膚色、周徑等進行定期觀察,每日測量1次下肢周徑,尤其是發生DVT的1~2周內,患者由于栓子脫落而導致肺栓塞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較高,此時更應加強監控,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咯血等癥狀,若有上述異常情況,則需即刻告知醫師處理。③體位護理。為無絕對禁忌的患者稍微墊高下肢,以20~25°為宜;同時取彈性軟墊墊于主要受壓部位,以盡量減輕患者的不適感;在下肢發生DVT期間避免按摩或被動運動,以防止栓子脫落。④生活指導。指導患者規律作息、戒煙酒,每日多進食低脂、維生素類食物,多食用新鮮果蔬,日飲水量宜超過2000mL,并為患者提供量杯、量具等。運動上可為患者制定適合個體病情的運動計劃,每日引導患者被動練習屈膝等簡單肢體動作,定期為患者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下肢腫脹程度。⑤出院指導。叮囑患者按時到院復查,出院日為患者詳細介紹所用藥物的相關知識,重點強調堅持遵醫囑使用抗凝、血管擴張類藥物的重要作用,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態等。
測量兩組患肢髕骨上緣與下緣的平面周徑,記錄兩組的下床活動時間以及消腫時間,同時以世界衛生組織編制的生存質量簡表(Summary of quality of life compil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QOL-BREF)為參照[4],記錄兩組心理領域、生理領域以及總體健康等維度得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越顯著。
使用SPSS20.0軟件程序對研究數據執行處理,計數類數據經卡方檢驗后,以[n(%)]的形式輸出;檢驗計量資料后以(±s)的形式輸出,<0.05,說明數據間差異值較大,有統計學意義。
與A組患者比較,B組護理后患肢平面周徑縮小更明顯,下床活動時間、消腫時間縮短更明顯,靜脈血流量增加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 1。
生活質量評估顯示,B組護理后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等各維度得分較A組提高均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 2。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的記錄結果 (±s)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的記錄結果 (±s)
注:與B組比較,*<0.05。
?
表2 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的評估結果 (±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的評估結果 (±s,分)
注:與B組比較,*<0.05。
?
腦血栓是在大腦動脈粥樣病變的基礎病征上引發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該病患者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制動,此種情況下運動量減少、血流速度減緩,血液黏稠度增加,極易導致下肢DVT的發生[5]。DVT不僅會加重患者的痛苦,同時還可造成下肢水腫、繼發性靜脈曲張等各種問題,延緩康復。因此,臨床在積極治療腦血栓期間,應重視加強對DVT的預防;對于已伴發DVT者,則需盡早予以溶栓治療,并輔以適當的護理干預,以更好地改善患者預后。
綜合護理是現代護理學倡導的重要護理策略之一,其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能夠針對特定疾病患者,多角度、全方位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與指導,并最終起到促進患者病情恢復、轉變患者生活態度等作用[6]。張婧[7]等研究比較94例腦血栓伴下肢DVT患者的護理資料,發現經綜合性護理后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明顯縮短、患肢消腫明顯增快。為進一步明確綜合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從心理、精神、日常生活、體位以及病情監控等多個方面制定綜合護理措施對患者展開干預,結果顯示,B組患者經此護理后髕骨上、下緣平面周徑縮小更明顯,消腫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較A組明顯更短,同時該組生活質量各維度的得分更高,該幾項數據均充分說明綜合護理模式在腦血栓伴DVT患者中的應用可行,能夠更好地調節患者的身心狀態,加速患者患肢癥狀的恢復,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劉秋華[8]研究基本吻合。
綜上所述,對腦血栓伴DVT患者實施綜合護理模式干預,能夠更快緩解下肢癥狀,縮短下床活動時間,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更為有利,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