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燕
(棲霞市中醫醫院兒科,山東煙臺,265300)
小兒驚厥又稱為熱性驚厥,也是通常所稱的抽風,屬于兒童群體中較為多見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常見的發病的原因大部分是由感染引起的,例如:感冒、腦炎、顱內感染、破傷風等感染引起的,患兒的體溫達到38.5℃以上,出現神經功能的紊亂,具有較高的臨床復發率[1]。因為患兒神經系統發育并不成熟所以分化程度低,當小兒出現高熱時就會強烈刺激大腦,神經細胞導致異常放電從而引起驚厥,患兒發病時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本文探討地西泮與苯巴比妥聯合治療小兒驚厥,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棲霞市中醫醫院80例高熱患者伴驚厥癥狀。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對照組,男38例,女12例;年齡1~3歲,平均年齡(2.1±0.5)歲。研究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1~3歲,平均年齡(2.2±0.4)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研究有可比性。研究之前,相關研究活動獲得患者及及其家屬的書面同意以及倫理委員會的授權。
納入標準:①符合《現代實用小兒神經疾病學》關于驚厥診斷依據。②體溫≥39℃。排除標準:地西泮、苯巴比妥禁忌證。患者知情同意,醫院倫理委員會認可。
建立氧氣輸送通道,緩解呼吸困難癥狀。同時采取物理降溫措施。
兩組患者靜脈滴注冬眠肌松劑,給予呼吸機輔助支持呼吸。藥物放冰箱至4℃,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再輸入患者體內。
對照組患者,使福建閩東力捷迅藥物有限公司生產的苯巴比妥(國藥準字H20057384)進行治療,在治療環節,通過肌肉注射,將藥劑注射到患者體內,注射量控制在每次3~5mg/kg。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控制注射的頻次,避免用藥不足或者過量的情況發生。
研究組患者在使用苯巴比妥的基礎上,增加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地西泮(國藥準字H12020957)進行治療。仍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射量控制在0.3~0.5mg/kg,并間隔5h,進行藥物注射,同時整個用藥環節,控制靜脈注射的速度。患兒的單次用藥量不可超過10mg。
體溫;驚厥控制時間。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體溫對比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體溫對比 (±s,℃)
?
分析兩組控制驚厥的時間,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 2。
表2 兩組控制驚厥的時間對比 (±s,min)
表2 兩組控制驚厥的時間對比 (±s,min)
?
高熱患者常并發驚厥并發癥,最常見的病因是腦膜炎、大腦炎、嚴重毒性腦病以及新生兒窒息等[2],導致丘腦下部和腦干部位受到損害,影響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患兒體溫高達38.5℃以上,發生高燒癥狀后會導致驚厥,這是因為高熱導致患兒的大腦受到嚴重刺激,從而導致神經細胞異常放電,嚴重者可導致癲癇,驚厥一般在發熱后12h內發生,臨床表現為抽搐和意識障礙,患兒牙關緊閉、眼球固定,嚴重者面色紫紺,可導致嚴重缺氧從而導致大腦出現不可逆損傷[3]。小兒驚厥發生后將大大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在持續高熱的狀態下顱內壓將會明顯升高,嚴重的會引起腦疝,腦組織受到腦疝的擠壓發生嚴重缺血缺氧癥狀,對體溫調節中樞造成持續損害[4]。小兒驚厥患兒起病危急,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有效搶救,保護腦細胞受到進一步損傷,避免患兒的智力發育受到影響。治療的關鍵在于吸氧、降溫及緩解抽搐,要及時使用鎮靜藥緩解患兒抽搐癥狀[5],同時要做好高熱治療,可以通過物理降溫以及藥物降溫等方式快速降低患兒體溫,同時要確保患兒的呼吸道暢通,緩解缺氧的癥狀,由于驚厥時患兒的牙關緊閉,因此要在口腔內放入壓舌板,目的是避免舌頭被咬傷。臨床上治療小兒熱性驚厥的藥物有很多種。苯巴比妥作為現階段一種抗驚厥類藥物,其直接作用于人類的中樞神經,有著較好的鎮定安神的作用。并且藥物用量與實際的臨床效果之間呈現出正相關關系[6]。其作用機理在于,不同濃度的苯巴比妥對于人體內的谷氨酸有著一定的限制作用,從而降低中樞神經的興奮度,有效減少病灶區域神經信號傳輸的范圍以及速度。地西泮在實際臨床應用過程環節,可以產生催眠、鎮靜、抗驚厥等多種效果,并對患者的大腦邊緣選擇系統進行管控,在管控過程中,增加γ-氨基丁酸的產生速度,通過這種藥物,使得人體自身的抗驚厥水平得到提升[7]。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顯著改善患兒的體溫和驚厥時間。本次研究中,研究組的體溫、驚厥控制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0.05)。
綜上所述,小兒驚厥采用地西泮與苯巴比妥聯合治療措施效果明顯,推薦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