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凡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藥檢系,河南 安陽,455000)
肝臟為人體內最大的內臟器官,負責機體代謝等多種復雜功能,且其本身具有很強的代償能力,加之目前臨床在檢測肝功能時尚無相應的敏感度高、特異性強且范圍包含較廣的指標及方法,故只有在肝臟損害達到一定程度后才可通過檢測結果顯示出來[1]。其中生化指標檢測在肝臟疾病、腎衰及各種貧血等疾病的診斷中有較高診斷價值,故保證其檢測結果的準確十分必要[2]。然而肝功能生化指標檢測的實際結果常受操作人員、試劑質量及檢測條件及技術等因素的影響,其中檢測過程中樣本發生溶血常難以避免,故本研究試探討溶血對肝功能檢測相關生化指標水平的影響及其對策,現探討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來我院進行肝功能檢測的健康體檢者中選取11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齡22~57歲,平均(37.62±6.27)歲;學歷,本科29例,大專27例,實驗組56例,男 34例,女22例;年齡 21~59歲,平均(37.95±6.36)歲;學歷本科30例,大專26例,兩組健康體檢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可比性。
均肝腎功能正常,血液樣本均無血塊、無污染,且送檢前未發生溶血;排除患有溶血或加速血沉相關疾病者、呼吸系統疾病及乙型、丙型肝炎等干擾疾病的患者。
兩組體檢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5mL靜脈血,平均置于2支潔凈干燥試管中并分別做標記,后對照組樣本經離心后將上層血清取出進行相關生化指標檢測,實驗組樣本予攪動等處理使其溶血,放置于冰箱30min后融化,離心取上層血清后檢測其相關生化指標水平。
釩酸鹽氧化法對樣本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水平進行檢測,酶學速率法對谷草轉氨酶(AST)、γ-谷氨酰轉肽酶及谷丙轉氨酶(ALT)水平進行檢測,雙縮脲反應對總蛋白水平進行檢測,并對兩組上述指標水平進行對比。
實驗組樣本DBiL、AST、ALT、總蛋白及TBiL水平均高于對照組,γ-谷氨酰轉肽酶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 1。
表1 兩組肝功能相關指標水平對比 (±s)
表1 兩組肝功能相關指標水平對比 (±s)
注:與對照組檢測結果比較,*<0.05。
?
肝臟為人體消化系統中最大的消化腺,在機體內發揮著肝糖儲存、去氧化及合成分泌性蛋白等作用,是人體中一個重要的代謝器官,故對其功能進行定期檢查十分必要[3]。當機體肝臟發生細胞損害時,肝臟細胞內相關的物質代謝隨之發生異常,進而引起相關代謝產物水平發生改變,故臨床常通過相關生化指標的檢測幫助判斷是否有肝膽系統疾病及急、慢性肝炎等的發生。此外,肝臟本身損傷后,具有有一定的代償能力,故在其發生輕度損傷時,肝功能相關生化指標水平發生改變的程度并不明顯,故在對其功能進行檢測時對檢測林敏度及準確性有較高要求,然而實際臨床進行肝功能生化指標檢測過程中,常因樣本采集時采血不當、操作不夠規范及試管不潔等因素導致樣本溶血,對檢驗結果產生不良影響,故探究溶血對肝功能生化指標檢驗的影響并尋求相關對策十分必要[4]。
谷丙轉氨酶(ALT)為急性肝損傷最為敏感的指標,谷草轉氨酶(AST)為評價肝損傷程度的敏感指標,兩者的水平常作為肝細胞損傷及程度的重要檢測指標,γ-谷氨酰轉肽酶在肝、腎等實質性器官中廣泛存在,其僅在肝細胞微粒體及毛細膽管中存在,可用于肝實質損傷及慢性肝病的指標,故臨床也常與AST、ALT等相結合作為慢性肝炎及肝炎活動期的指標,直接膽紅素(DBiL)及總膽紅素(TBiL)水平的定量檢測常作為臨床肝臟排泄功能的評價指標,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等因子的水平常用來做為肝臟蛋白質合成能力的評價指標[5],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總蛋白、DBiL、AST、ALT及TBiL水平均低于實驗組,γ-谷氨酰轉肽酶高于實驗組,此與劉麗等人[6]研究結果一致,其可能是因為機體中ALT在紅細胞內的含量為其血漿含量的7倍,AST紅細胞內水平為血清水平的38倍,故樣本發生溶血使紅細胞內的AST及ALT進入血清進而引起兩者水平的升高,此外紅細胞內部分物質及胞內各種生物酶從紅細胞中進入到血漿后可與血清中部分物質結合反應,進而直接對相關生化指標的檢測水平產生影響,加上溶血后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進入血清導致樣本顏色的改變,使其檢測時吸光度發生改變,也可對檢查結果產生不良影響[7]。
溶血發生可分為體內因抗原-抗體反應、藥物、溶血性細菌侵入等內因和體外因代謝性因素、化學及物理因素等外因,臨床進行肝功能生化指標檢測時引起溶血發生常見因素包括:取血時針頭與注射器銜接不夠緊密導致血液樣本中混入空氣;使用質量不達標的試管;樣本抽取時對體檢者血管進行多次穿刺引起血腫以及不正確的樣本保存等[8]。針對上述常見溶血原因,醫務人員應選取合格質量的儀器及試管,進行血樣抽取時應盡量選取患者肘中靜脈或貴要靜脈進行血液采集,并采取合適壓強的負壓法進行采血,取血時應使血液緩慢沿試管內壁流入管底,避免空氣的進入;采血完成后將樣本放置在陰暗處,避免樣本經劇烈的震動、并盡快送檢,送檢及保存過程中避免樣本處于高溫環境及快速冷凍、迅速解凍等操作,減少不必要的溶血發生,進行血清分離時,輕搖試管使抗凝劑與血液充分混合;樣本發生溶血時重新進行樣本采集,避免溶血引起假陽性結果的發生,加強相關醫務人員操作技能培訓,進而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及可靠性。
綜上所述,肝功能相關生化指標檢測過程中樣本溶血的發生可使DBiL、γ-谷氨酰轉肽酶、AST、ALT、總蛋白及TBiL水平與未發生溶血樣本水平有明顯差異,對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及準確性產生不良影響,故檢驗人員需嚴格準守相關操作標準及步驟,減少并避免樣本溶血現象的發生,為相關疾病的監測與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