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靜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特病門診,山東德州,253100)
急性冠脈綜合征屬于臨床發病率相對較高的一種心血管疾病,誘發該病出現的原因主要在于冠狀動脈存在粥樣硬化斑塊且有破裂潰爛的情況,形成血栓后促進炎性因子分泌速度,進一步惡化病情[1],該病具有發病驟然、病情惡化進程快及威脅程度高等特點。為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應用介入治療是當前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案,患者在治療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并于介入手術治療時聯合普通肝素,其對病情的干預效果及安全性已經得到臨床驗證[2-3]。對于病情判定為中度重度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在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抗血栓藥物基礎早期階段給予冠狀動脈介入術能進一步保障治療效果,筆者為更系統深入的了解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在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前后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還有皮下注射方式給予那曲肝素相對于冠狀動脈介入術期間給予普通肝素聯合方案的安全性,對本院近年來收治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相關臨床數據整理后報道如下。
選取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于2016年2月~2019年2月間收治確診為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群體相關臨床數據進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確認并無ST段抬高情況。在不同治療方案患者群體中各隨機抽取30例,其中A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在46~73歲間,平均年齡為(61.3±4.7)歲。平均體質量指數為(24.6±3.1)kg/m2。其中有3例患者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B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在45~72歲間,平均年齡為(61.2±4.3)歲。平均體質量指數為(24.2±2.9)kg/m2。其中有5例患者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確保組間基線數據并不會影響后續研究所得數據的公正性,應用統計學軟件分析,檢驗所得數據提示>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本次研究展開前的3d內存在有典型心絞痛癥狀或者和癥狀無明顯差異的短暫性缺血性體表心電圖ST-T變化。②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以下典型癥狀:持續胸悶癥狀、新近發生心功能不全合并心電圖持續性ST-T段變化,部分患者存在心肌壞死標記物異常升高。
排除標準:①接受溶栓治療。②有連續兩個或以上導聯ST段上抬超過0.1mV。③新發左束支傳導阻滯情況。④曾經接受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⑤高血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⑥存在活動性出血性疾病。⑦有其它可能誘發或者加重出血情況的危險因素。
首次應用阿司匹林(產自廣東九明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838)劑量為325mg,之后應用劑量150mg/d;首次應用氯吡格雷(產自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410)劑量為300mg,之后應用劑量75mg/d,通過皮下注射應用那曲肝素(產自南京健友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092),劑量 0.1mL/10kg,注射 2次 /d,所有患者均在上述治療3d后給予不同干預措施。整體過程中那曲肝素應用時間在1周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長期應用。治療期間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應用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聯合他汀類藥物、硝酸酯、酶抑制劑。
A組患者不給予介入檢查、治療,應用那曲肝素藥物。
B組患者應用診斷性手術操作過程中給予介入手術治療。
B組患者在最后一次那曲肝素注射后的12h內分別給予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聯合介入手術。手術后發現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在對照值2倍以下立即應用那曲肝素。冠狀動脈造影過程中動脈鞘管內肝素化,即給予劑量3000IU的普通肝素鈉,完成冠狀動脈造影后,介入手術開始前追加劑量3000~4000IU的肝素,手術每延長1h則再追加劑量1000IU肝素。
應用那曲肝素治療后10d內觀察出血狀況:發現顱內或者眼底存在出血,相對于手術前血紅蛋白明顯下降(2g/L),存在出血癥狀,需要給予輸血治療甚至有致死風險,為嚴重出血;未符合嚴重出血標準,有其它較為明顯的出血情況,為輕微出血[5]。
對于實驗所需要應用統計學分析處理的數據輸入專業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所得數據應用卡方檢驗,并通過[n(%)]做描述,如提示<0.05表示數據間差異存在意義。
在治療后納入研究的各組患者出現出血情況,各組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 1。
表1 各種治療方式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術后出血情況比較[n(%)]
那曲肝素屬于低分子量肝素的其中一種,本身具備有突出的抗血栓形成效果,可在短時間內發作作用,出血風險相對較低,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治療可靠、安全、高效,與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藥物相聯合用藥方便,在保守治療方案當中已經逐漸取代普通肝素的地位[6]。
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前后必須要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藥物,在介入手術治療期間應用普通肝素方案相配合,可進一步保障治療的安全性。但這種抗血栓藥物治療方案如果要持續到介入治療后的安全性卻還沒有得到確認。已經有相關研究[7]確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以及不穩定心絞痛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療前,無需考慮“冷卻期”也依然能夠取得良好效果,這個理論使得有部分患者的抗血栓治療期間延伸到了介入手術之后[8]。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在于有控制的損傷狹窄位置斑塊來達到改善病情的效果,這也是術后給予那曲肝素的前提,在本次研究中,對不同治療方案下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臨床數據進行分析,在數據比較后可知出血率數據均無統計學意義,冠狀動脈介入診斷治療時那曲肝素和普通肝素聯合使用,出血率與臨床常規治療手段干預下患者出血率數據比較無差異,提示了介入治療前與治療后聯合應用那曲肝素、普通肝素的安全性令人滿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