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北 滄州 061001)
髖關節周圍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對骨折輕微的患者,臨床多用牽引、針灸、按摩、石膏外固定、手法復位等保守治療,病情嚴重或經保守治療無效者需實施手術治療。由于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認知,加之骨折給患者身心帶來巨大傷害,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進一步加大了治療難度,影響康復[1]。本研究分析老年人髖關節周圍骨折的護理對策和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2019年7月—2020年2月收治的56例髖關節周圍骨折老年患者,根據電腦隨機盲選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8例。男36例,女20例,年齡62~81歲,平均年齡(72.30±3.64)歲。骨折部位:股骨頸15例,股骨粗隆間20例,其他21例。骨折原因:跌倒28例,撞擊14例,交通事故5例,高空墜落9例。新鮮骨折30例,陳舊性骨折26例。本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經X線檢查均符合髖關節周圍骨折臨床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者,精神障礙或言語、認知功能異常者,其他系統嚴重功能障礙或有明顯出血者。兩組患者自然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臨床檢查及診斷,根據骨折嚴重程度進行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如疾病相關知識宣教、用藥指導、病情觀察、常規康復指導等。
研究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內容包括:(1)認知干預。老年人認知能力退化,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弱。患者入院后,護士應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耐心告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包括骨折后臨床表現、治療手段、注意事項等,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便于后期治療的順利實施。(2)心理疏導。骨折可引起劇烈疼痛,且治療周期長。患者在治療期間易出現焦慮、煩躁、不安等不良情緒,影響治療依從性。患者入院后,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全面評估其心理狀態,制定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通過為患者播放音樂、電視,陪老人下棋、告知既往成功治愈案例等方式,改善患者的情緒,使其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3)睡眠護理。睡眠障礙為髖關節周圍骨折常見的合并癥,護士應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如病房定期清潔、消毒;病房保持通風良好;病房內色調以暖色調為主,適量擺放綠植;嚴格限制探視人員的數量,確保患者充足的睡眠,改善其睡眠質量。對夜間失眠的患者可通過指導患者延長午休時間或減少午休時間等方式,改善其睡眠狀態,必要時可遵醫囑給予催眠藥物治療。(4)康復訓練。待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其開展踝泵功能、股四頭肌功能、踝關節背伸屈曲、腿部肌肉等訓練,訓練時間以患者耐受為宜,訓練強度從低至高。訓練期間護士全程陪同,并耐心指導,避免因運動強度過大再次損傷關節及肌肉功能。(5)并發癥預防。指導患者行舒適體位,間隔1~2 h更換1次體位,避免發生壓瘡。加強病情觀察,重點觀察傷口狀態。通過拍背法幫助患者排痰,按摩腹部幫助患者排便。指導家屬定期按摩患者雙下肢,協助患者開展下肢關節屈曲訓練,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造成下肢靜脈血栓。指導患者多飲水,以每日500~600 mL為宜,避免尿路感染或肺部感染。(6)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完善其病例資料,再次開展健康宣教,并發放健康手冊。叮囑患者在家堅持適量運動,清淡飲食,不可提重物,并指導其正確用藥,囑其定期來院復查。
(1)使用髖關節功能評分表(Harris)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髖關節功能。由疼痛、功能、活動范圍三個維度組成,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髖關節功能恢復得越好。(2)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壓瘡、下肢靜脈血栓、股骨頭壞死等。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與護理前相比均有所上升(P<0.05),研究組護理后的Harri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研究組發生壓瘡、下肢靜脈血栓、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的幾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對比 (分)Tab.1 Comparison of Harris score of two groups before (point)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例(%)Tab.2 Comparison of compliance rate of two groups case(%)
老年患者發生髖關節周圍骨折后,以臥床靜養為主。若護理不當,患者發生壓瘡、下肢靜脈血栓、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的幾率較高,預后效果較差[2]。綜合護理干預是在患者治療全程中對患者實施完善、系統、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的Harri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發生壓瘡、下肢靜脈血栓、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的幾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綜合護理對老年髖關節周圍骨折患者有較理想的臨床效果,可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降低壓瘡、下肢靜脈血栓、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的風險[3]。本次研究中,認知干預可幫助患者正確認知髖關節周圍骨折,減輕其心理應激反應;心理干預可緩解因疾病而產生的恐懼、不安等心理,提升治療依從性;睡眠護理可減輕患者睡眠障礙;康復訓練可促進血液循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并發癥預防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出院指導可進一步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升患者的自我照護能力,縮短康復進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