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道平
繪本有圖有文字,最適宜幼兒閱讀。好的繪本沒有一個字,卻可以緊緊抓住幼兒的心。繪本契合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讓幼兒通過圖畫故事認識世界,習得言語和思維方式。在開展繪本閱讀時,教師要抓住幼兒的興趣愛好,創新閱讀繪本的方式,讓幼兒學會思考、質疑,理解繪本的內涵,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要積極開展繪本閱讀活動,讓幼兒在圖文賞析中思考、想象,激發他們對書籍的閱讀興趣。繪本以圖畫、文字的形式來講述故事,讓幼兒以觀察、思考、想象為媒,豐盈故事的內容。教師要借助于圖畫、簡單的文字來呈現閱讀情境,讓幼兒獲得美的熏陶。一方面,教師要做好繪本導讀。精彩的導讀能夠抓住幼兒的閱讀興趣,激起幼兒的閱讀動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富有情感的導讀,以聲情并茂的語言,以活靈活現的肢體動作,表達繪本的故事內容,激發幼兒的注意力、好奇心。擬人化的語言、形象化的表演以及繪本故事的多樣化呈現,這種啟發與導讀方式,為繪本閱讀的展開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如《牙齒旅行記》繪本閱讀中,教師可以借助人體器官示意圖,請孩子們想一想每天吃的食物都需要經歷怎樣的消化過程,讓幼兒跟隨“牙齒”一起去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此外,教師還可通過繪本的標題激活幼兒的閱讀愿望。標題是繪本的題目,往往是對繪本內容的總體概括。教師要關注標題導讀,從題目上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如在《小壁虎借尾巴》繪本閱讀中,教師可以從題目入手,提出“孩子們,你們見過小壁虎嗎?”“小壁虎的尾巴有何特點?”“如果小壁虎的尾巴斷了,那該怎么辦?”等開放式問題。以閱讀標題為抓手,從標題中引出問題,借助問題,讓幼兒猜測、思考繪本故事的內容,然后請孩子們打開《小壁虎借尾巴》這本書,從中尋找答案。這種導讀方式可以使幼兒的閱讀積極性高漲。
教師要滲透繪本閱讀方法,引領幼兒正確閱讀繪本。首先,教師要讓幼兒“悅讀”繪本,體會到繪本閱讀的快樂。如在讀《長頸鹿和鱷魚》時,教師可以結合繪本彩圖,讓幼兒觀察這些圖畫,分辨一下都有哪些動物。再指導幼兒閱讀畫面,讓他們慢慢認識繪本、讀懂繪本。幼兒從繪本中獲得了樂趣,自然就會愛上繪本閱讀;其次,教師要激發幼兒的閱讀熱情,鼓勵幼兒自主體會閱讀的滋味,投放不同類型的繪本,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給予幼兒自主的閱讀空間,如餐前10分鐘、入園后15分鐘、放學前20分鐘等時間段。教師要創設同伴共讀環境,讓幼兒在閱讀繪本時可以與同伴展開交流,相互講解繪本的內容,交流分享繪本故事、圖畫,讓幼兒在同伴閱讀碰撞中獲得有益交流。最后,教師要開展多樣化的繪本閱讀活動。在幼兒繪本閱讀指導中,教師只有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持續地鼓勵幼兒愉快閱讀,才能讓幼兒在閱讀中分享樂趣,增長閱讀經驗。
如教師可以每周開展繪本特色活動,讓幼兒將自己所讀的繪本講給大家聽;發動幼兒將自己喜愛的繪本帶入課堂,開展繪本漂流活動,共享繪本閱讀資源;教師也可以開展親子閱讀,鼓勵爸爸媽媽參與到親子閱讀中,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教師可以通過家園合作共育,依托家長會,讓爸爸媽媽為孩子選擇適宜的繪本,與孩子一同讀繪本,交流繪本閱讀經驗;另外,在繪本分享閱讀中,教師還可以開展猜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動,鼓勵幼兒就繪本人物展開對話交流,鍛煉語言與表達能力。
幼兒繪本閱讀不能停留于看圖、說故事,還要讓幼兒從繪本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幼兒的閱讀思維能力。教師要從圖文入手,通過設置問題及思維邏輯,引領幼兒學會觀察、主動思考;結合繪本內容,設置一些提示性問題,挖掘繪本圖畫中的某些要點,讓幼兒對比不同圖畫,找出關聯點。如在讀《我媽媽》繪本時,教師要引入分段式策略,讓幼兒從繪本中梳理主要內容。如媽媽是一位“廚師”、媽媽是一位“畫家”、媽媽是一位“大力水手”、媽媽是一位“園丁”等,再讓幼兒思考,媽媽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角色,并就此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繪本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幼兒年齡、興趣、特點,選擇合適的繪本內容。對不同的繪本,引入不同的閱讀指導方法,鼓勵幼兒每天讀繪本,從繪本中挖掘趣味故事,增強自主閱讀意識,加深對繪本的理解,讓繪本閱讀成為幼兒生活的一部分。
總之,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心智特點,激發他們對繪本的興趣,體會繪本閱讀的快樂,深化對繪本的理解,讓幼兒愛上繪本,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