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娟
散步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對此,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生長發育規律,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點,創設良好的散步環境,豐富散步活動組織形式,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從而發揮幼兒園散步活動的教育價值。
小班幼兒年紀較小,認知能力以及自制能力較差,尚未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大多依靠行動進行。
(一)利用自然環境,提高認知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之間的關系。”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散步活動生活化是再好不過的了。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有意識地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利用各種感官認識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開拓視野,獲取真實的經驗,提高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
(二)借助游戲興趣,逐漸建立規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教師可以將一些趣味小游戲、小任務加入小班幼兒每日散步活動中,巧妙地借助游戲的形式,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幫助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逐步建立散步活動的規則。
教師可以向幼兒布置散步活動中的小任務,如尋找彎彎直直的線并用腳尖沿著線路向前走、沿著線路并模仿小螃蟹橫著走等,在這些游戲活動中,幫助小班幼兒逐漸感知秩序與規則。
中班開始,幼兒的活動積極性有了不少的提高,思維變得活躍,對周圍的環境也漸漸有了探索的欲望;他們在同伴交往方面更加積極。
(一)自主選擇,自由探索
教師可以遵從幼兒的意愿,讓幼兒自由選擇一起散步的小伙伴,或者將幼兒分成幾大組,分別去他們想去的地點散步,例如去后花園的亭子里坐一坐,去看一看平時不常經過的角落,和好朋友說一說散步途中的發現。大自然總是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幼兒不斷探索,幼兒也會在散步中直接感知和學習大自然的秘密,并萌發初步的探索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二)表達自我,增強互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當幼兒在散步活動中有所發現時,他會迫切地想要告訴成人與同伴。此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表達的機會,引導幼兒之間相互交流、互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加強與同伴之間的互動,帶動周圍同伴一起參與到探索中。
(三)合理計劃,記錄每次收獲
幼兒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認知方法后,開始學會解決問題。同時,大班幼兒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開始萌芽,讓他們學會用圖示記錄,教師便可以引導幼兒在散步活動前做合理、細致的計劃,例如散步前需要哪些物品,每次散步不同的路線,途徑哪些地點,與同伴約定時鐘的長針指向哪個數字時一起回到教室。教師也要注重本次散步活動與上一次散步活動之間的延續性,并將多次散步的結果記錄下來。
(四)逐步完善,學會問題解決
教師可以讓幼兒投票選出每一組的管理員,請管理員監督組員在散步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并嘗試與同伴共同解決散步活動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小矛盾。
有一次,管理員小涵問同組的幼兒:“今天吃過午飯,你們想去新的地方散步嗎?”大家紛紛發表想法:“我想去給蠶寶寶采桑葉。”“我想去看看野趣園的小兔子。”“我想就在操場的臺階曬太陽。”“我覺得太熱了,我想找一個有樹蔭的地方。”討論了很長時間后,管理員小涵提議說:“我們投票,看哪個地方得到的票數最多。”于是組員開始投票,結果去野趣園看小兔子的票數最多。小涵想了想又說:“可是桑葉也沒有了,我們看完了小兔子就一起去采桑葉吧!”大家都表示同意,最終愉快地決定了。
幼兒園自主散步活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與推動者,應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點,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興趣,發現幼兒在散步活動中的閃光之處,肯定、鼓勵幼兒在每一次散步活動中的收獲,讓幼兒在幼兒園散步活動中汲取有益的經驗,發揮幼兒園散步活動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