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菊萍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提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涂鴉區投放到戶外,無形中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輕松、自由的環境,讓幼兒在充分接觸大自然中感受美、表現美,這更有利于幼兒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情感表達。
《指南》中指出:“在真實情景中感知真實事物,并由此積累起豐富的感知經驗,才能有助于幼兒藝術創作,提高藝術表現能力。”涂鴉區的生態美有助于幼兒萌發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引導幼兒學習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為孩子們營造輕松、自由的環境,讓幼兒敢于表達。為此,我們決定把涂鴉區從原來的魚池邊上搬到了小2班門口一塊美麗寬闊的區域,同時,創設情境并提供材料,以此支持幼兒活動,為幼兒提供審美感受的機會,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體驗和欣賞美的事物和藝術品,尊重幼兒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感受。
1.符合幼兒發展特點,貼近自然。《指南》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幼兒生活經驗較少,認知發展水平較低,熟悉、生活化的情景會讓幼兒感到溫馨、親切,更容易激發幼兒的興趣。因此我們通過多種方式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同時,我們盡可能結合季節特征、當地獨特的人文自然環境、社區環境有層次地開展幼兒美術活動。孩子對很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并喜愛隨意涂鴉,于是我們在創設時就通過涂鴉墻、畫板、樹間吊飾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滿足孩子們的需求。
2.空間布置合理,富有美感,操作性強。涂鴉區里栽有香樟樹、石榴樹、八爪樹等,娛樂設施也占了一定空間。如何合理化、最大程度利用空間成為我們在具體創設時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可以利用地面及果樹等展示幼兒的作品或擺放材料;可以通過輪胎拼插、油桶展示、樹屋寫生等渲染藝術氛圍,美化環境,合理展現地面優勢。
3.材料種類豐富,數量充足。天然的木片、樹枝、鵝卵石、果殼、樹葉、花瓣等隨手可得的材料讓孩子們既熟悉又倍感新奇,有利于激發他們創作的熱情與創作欲望,讓他們樂于通過多種形式展現自己。
4.靠近水源,便于清洗。幼兒手部肌肉動作發展還不是很完善,教師要為他們提供便利的取材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維持幼兒探究及表現的興趣,還可以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涂鴉習慣。
(一)初次嘗試
我們把材料區放在一個架子上,工具放在另一個架子上。在孩子們選取材料時,我們發現有的架子高于幼兒的身高,影響到了小朋友取放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問題:①選取材料受架子影響拿和放回時較為混亂,材料損壞嚴重,不利于資源重復利用。②材料種類少,擺放不夠美觀。③幼兒的規則意識比較薄弱,有時會影響其他人。
(二)年級組討論
大家一起去戶外觀摩了目前的涂鴉場地和環境后,紛紛有感而發,對于場地的合理規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鄭老師認為:在涂鴉區顯眼的地方放一塊石頭景觀,孩子們可以在上面涂鴉,也可以設計屬于孩子們自己的涂鴉區標牌。朱老師認為:涂鴉區分為幾個部分,有細作的操作臺區域,有圍墻上的瓷磚壁,還有藏在樹叢里的塑料管。郁老師認為:如果能再加入一些大師的藝術作品,供孩子欣賞,慢慢提升他們的藝術修養,熏陶藝術情感……
(三)再次嘗試
我們引導幼兒將顏料、畫筆等進行明確的分類擺放,使得整個環境變得更加整潔有序。此外,我們還注重環境的美化,關注細節的處理,將投放的材料成品及半成品、低結構材料交織在一起,盡可能滿足幼兒的需求。總結如下:①創作形式可以多樣化。②多展示幼兒作品與藝術成品,同時未完成的作品要有效保存。③要有安靜創作的空間,擴大自由表達的區域。④教師適時介入指導。
(四)再次調整
經過再次的調整,我們把傘都放在一個區域里,同時展示了空白的風箏和裝飾好的風箏,并按照一定造型擺放廢舊的輪胎油桶,在樹與樹之間圍上白布,讓孩子們盡情地創作。我們還引導幼兒相互欣賞,鼓勵幼兒把自己觀察到的景色畫下來。
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及互動中,幼兒感受美的能力提升了,變得更加樂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創造。教師的適時介入,同伴間的相互欣賞與評價,使得幼兒的創作得到及時的反饋,讓其創作欲望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