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霞

在幼兒教育中滲透科學素養的培養非常重要,教師要多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提升幼兒生活常識認知,形成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幼兒的情智發展。本文將從確定科學活動目標,科學投放材料;創設科學探究情境,落實科學探究任務;整合鄉土資源,拓展科學探究范圍三個角度談談幼兒教師應該如何組織有效的科學活動。
科學活動是指引導幼兒從科學角度去認識世界、創造世界的動態活動,可以讓幼兒更好地認識物質世界,從現實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通過一系列動手實踐活動解決科學問題,從而促進幼兒科學思維的發展,培養其良好的生活能力。因此,幼兒教師要積極創設科學探究環境,根據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設計符合幼兒認知經驗需求的科學活動,鼓勵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創造力,不斷開闊幼兒的成長視野,促使幼兒健康成長。
目標,即想要達到的目的、所要完成的任務。教師設計的科學活動目標需要以幼兒為中心,由此發揮活動目標的導學、啟思作用,由此保證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能生成認知經驗,鍛煉動手實踐能力。圍繞活動目標,教師也應科學投放活動材料,思考每一類材料對幼兒順利完成科學活動目標的輔助作用,切實優化幼兒的活動行為,使其積累有效的活動經驗。
如在“東西去哪了”科學活動中,我設計了如下科學研究目標:通過實驗操作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溶解情況,分析物質在水中溶解的特質;分析可溶物質在水中溶解的速度與什么因素有關。為此,我選擇了砂糖、方糖,還準備了透明的杯子、湯勺以及涼白開、溫水與熱水。選擇固體糖塊的原因是讓幼兒可以清楚觀察固體在水中溶解的過程,而且,固體糖塊大小不同,可讓幼兒自主分析物體大小對于物體溶解于水中的速度差異。三杯不同溫度的水也是為了讓幼兒分析溫度對物體溶解的具體影響,且幼兒還可直接使用湯勺攪拌水,加速物體的溶解速度。我還準備了石頭等,讓幼兒從不可溶解于水、可溶解于水兩個角度進行科學探索。
創設科學探究情境是為了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意識,讓幼兒在情境的驅動與引導下完成科學探究任務,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讓其自主發揮想象、創造力。因此,幼兒教師要圍繞具體的科學活動目標創設探究情境,優化幼兒的活動參與狀態,調動幼兒的活動積極性,突出幼兒的活動自主性,從而順利完成科學探究任務。
如在“沉浮”科學實驗中,為了調動幼兒的思維積極性,我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現了死海,呈現了各類物體在死海中不會沉下去的真實景象,還對比展示了一些樹葉漂浮在水面上,而石頭卻會投進水中的生活場景,由此創設了科學探究情境,讓幼兒產生了求知欲。然后,我組織了4人合作小組活動,讓幼兒借助生活物體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總結出物體沉浮的客觀規律,突出了幼兒的自主性。
科學本身就包含著人們對現實世界的具體看法與探索觀點,與現實世界密不可分。在幼兒教育階段組織科學活動也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認識世界,所以教師要具備開放性地教學眼光,適當整合鄉土資源,讓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探索科學知識,拓展科學活動的探究范圍,激發幼兒自主學習意識,使其利用生活經驗分析科學問題,通過科學活動豐富生活經驗。
如在“動物是怎樣睡覺的”科學活動中,我組織了一輪園外科學探究活動,讓幼兒觀察生活中的小動物,如小貓、小狗、蜥蜴、魚蝦等,引導幼兒結合生活常識分析動物是怎樣睡覺的。這種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主觀察能力,讓幼兒了解不同動物的睡眠方式,豐富了幼兒的生活體驗。
總而言之,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組織科學探究活動可以切實鍛煉幼兒的實踐力、創造力,豐富幼兒的生活認知,使其積累有效的科學探究經驗。因此,幼兒教師要積極組織科學活動,鍛煉幼兒的認知能力、創新實踐力,為幼兒的長遠發展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