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
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幼兒初步具備欣賞美、感受美和表達美的能力,重在開發幼兒潛能,而非局限于某一定式。為了達到教學核心要求,教師要引導幼兒在美術課堂中培養審美情趣,建設聯想思維。本文就教師應如何有效開發幼兒藝術潛能展開討論,希望可以對今后的課堂實踐有一定推動作用。
幼兒對事物的感知能力較強,需要教師積極引導,激發藝術感知力和表達潛在力。教師在培養幼兒藝術潛能時,要學會尊重與培養幼兒的創作思維與學習興趣,摸索有利于幼兒藝術潛能發展的活動內容、課堂模式、指導評價以及環境空間。
在課堂中引入情境教學模式,可以讓教學變得更加直觀化和趣味化,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更快地融入美術學習情境中。以我班為例,在課堂上,我比較注重情境的設置,課前布置適合本次教學內容的教學環境。如在進行《多彩的秋天》一課時,通過剪紙、貼紙等制作秋天的樹林,為學生營造空間上的趣味情境,從而提升幼兒專注度。我主要通過講故事和播放動畫片來實現課模式的創新。在《多彩的秋天》一課中,通過講述小故事《樹葉的一生》調動幼兒學習興趣,同時播放動畫片《秋天》吸引學生眼球,讓學生對接下來的課堂充滿想象與期待。
將幼兒引入課堂情境中后,教師就要進行課堂案例教學,進一步挖掘幼兒的創作思維,提升幼兒創造能力。例如在《多彩的秋天》一課中,我開展了“樹葉的物語”這一趣味活動,旨在鍛煉幼兒利用樹葉這一周邊物料,進行再創作的能力。具體案例如下。
1.教學目標。根據樹葉形狀組合創意性的排列組合,并進行拼貼,從而挖掘幼兒剪、拼、貼、畫的美工技能。
2.教學準備。教師帶領幼兒去院中收集多種不同形狀、顏色的樹葉,并進行壓制處理;準備剪刀、膠水、雙面膠、畫紙等制作材料。
3.教學提示。教師引領幼兒觀察樹葉形態,并讓幼兒自我介紹所拿樹葉具備什么特征,為什么選擇這些樹葉等。這一步驟旨在引領幼兒發現自己所選素材的特質,從而“因材施作”。
4.教學示范。教師為幼兒出示范畫,利用多媒體為幼兒展示全過程,并讓幼兒仔細觀察材料粘貼畫的制作過程。例如筆者利用樹葉制作金魚。
在課堂趣味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均按捺不住動手制作的情緒。不難看出,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經成功激發了幼兒的創造思維。
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通常只有10~15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段,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自由創作。在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切忌過多干預學生的藝術創作,不要以自己的思維認知框定學生,要給予幼兒思維發散的空間,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美術創作。
給予幼兒最大程度的自由創作空間對增強孩子自信心,鍛煉思維發散能力均有較大的作用。例如在本次課堂中,很多幼兒發現銀杏葉的形狀很像扇子,有的學生認為像裙子,還有的學生認為像蘑菇頭,由此創作出很多風格迥異的拼貼畫。同時,教師要積極主動巡視,默默觀察學生的學習進展,當看到學生“愁眉不展”時,要適時給予一些欣賞的贊美和鼓勵,激發孩子信心,培養幼兒的創作思維能力。
在幼兒學習階段,教師要基于教育心理學,對幼兒進行鼓勵教育,有助于激發幼兒自主作業的動力與興趣。此外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的美術作品,積極理解孩子的世界,從多角度評價幼兒創作的作品,給予一定程度的贊美與肯定。教師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讓幼兒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學科自信心,完備藝術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例如在課堂上,我會準備很多手工小禮物與小餅干。當學生的作品表現優異,或者有不一樣的創意點時,給予幼兒小禮品,保持幼兒表現美的主觀能動性;針對作品不是很盡如人意的孩子,選擇課下與其交流談話,用合適的詞語、溫柔的語調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重新講解,并積極鼓勵學生,也給予小禮品以資鼓勵,減輕幼兒壓力,增強創作自信心。
綜上所述,教師要積極開展趣味教學活動,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創作思維。同時教師還要積極鼓勵幼兒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要懼怕不好看、不合適等思維預設障礙。教師要盡可能地給予肯定和贊揚,增加學生對美術創作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