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發生在子宮內膜上的上皮惡性腫瘤,常見于絕經后以及圍絕經期的女性。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與患者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聯,了解哪些人群易患子宮內膜癌,有利于該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子宮內膜癌的原因迄今尚不明確,但依據其發病機制以及生物學特點可分雌激素依賴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癥狀,僅在普查或婦科檢查時偶然發現。一旦出現癥狀,患者多表現為出血、陰道排液、疼痛、腹部包塊及其他發熱、消瘦等臨床癥狀,婦科檢查可見患者子宮可正常或大于相應年齡,合并肌瘤或宮腔積膿時,子宮可有增大。
1.不孕不育者。隨著女性分娩次數增加,其患子宮內膜癌的概率下降,因此不孕不育的女性是子宮內膜癌的高發人群。出于相同原因,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也是此疾病的高發人群。
2.肥胖者。肥胖者大都內分泌失衡,隨著脂肪增加,雌激素的儲存量也會上升,在子宮內膜癌患者中,超出平均正常體重的患者高達80%。此外,脂肪還利于雄激素異化,導致血液中的雌激素含量增加,從而使子宮內膜增生或是癌變。
3.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長期垂體分泌功能異常,會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子宮內膜非典型增長或者多囊卵巢綜合征,從而導致子宮內膜癌變。
4.不良飲食習慣者。臨床統計顯示,攝入脂肪較多并且體力活動少的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概率更大。
5.初潮時間較早及絕經時間較晚者。此類人群行經時間較長,因此患病概率也較大。
6.月經不調者。女性月經不調多為雌激素水平失調,大多會引起卵巢功能異常,容易引起子宮內膜癌變。
1.出血。陰道不規則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年輕女性常誤認為該癥狀為月經不調而忽視,絕經女性常出現持續及間斷陰道出血,部分患者表現為絕經后出現少量陰道血性分泌物。
2.陰道排液。部分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陰道異常排液,如少量的血性白帶及稀薄白色分泌物,也可有伴異味的膿性分泌物,有些患者的陰道排液中出現組織樣物。
3.疼痛。癌灶會引發陣發性下腹疼痛。絕經后的女性宮頸管會變得狹窄,導致分泌物引流不暢,導致宮腔積液,嚴重者可出現伴發熱的下腹痛。
子宮內膜癌成因尚不明確,因此不能百分之百從根源上預防其發生。對子宮內膜癌的重心應該放在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和早期治療上。
從子宮內膜癌的發病情況來看,女性需要關注是否出現絕經后出血和更年期月經紊亂等癥狀,應當及時排除這些狀況是由子宮內膜癌引起的可能性。對于年輕女性的月經紊亂且治療無效的情況,應當及時前往醫院進行子宮內膜檢查。對于已經證實的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患者需要根據醫生建議進行全子宮切除術,但對于不愿意進行全子宮切除手術的或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醫生應給予一定量的孕激素治療并且時刻關注患者病情的變化。
女性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節制飲食,加強鍛煉,通過改變生活作息以控制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肥胖等子宮內膜癌的誘因。
1.手術。手術是治療子宮內膜癌的重要手段,醫生要根據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原則,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年齡大小、組織學類型以及病變范圍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早期患者的治療方法是以手術為主以及使用一些輔助性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確定病變范圍以及切除確定的病變及轉移灶。子宮內膜癌手術一般包括筋膜外的子宮全切、腹腔沖洗液的檢查、輸卵管的切除等方式。
2.放療。放療是臨床上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有效方法。單純的放療只適用于有嚴重內科病癥且不能耐受手術或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
3.化療。化療常用于類型特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極少單獨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中使用。化療中使用的主要藥物包括紫杉醇、阿霉素、鉑類等。
子宮內膜癌致死率極高,雖成因尚未明確,但女性通過了解疾病的易患人群和預防措施,可以降低患病概率。了解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方法,可以在患病后及早發現并進行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期。需要注意的是,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表現需與其他致使陰道出血的疾病表現區別開,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老年性陰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