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俊
肺癌患者長期住院治療易出現各種并發癥,例如肺膿腫、肺栓塞、肺炎、肺水腫、呼吸功能衰竭等,最為常見的是感染性并發癥,其會增加患者病死率。因此,加強肺癌并發癥患者的護理和疾病預防,改善其生活質量,有利于延長患者的生命期限。
1.呼吸訓練:正常情況下,分為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等兩種。其中胸式呼吸幅度比較淺,較省力,但是潮氣量比較小,呼吸頻率較快,這些現象不利于長期臥床治療的肺癌患者,因為長期淺呼吸會引起肺泡不張、痰液積聚,進而誘發肺部感染。而腹式呼吸則是深呼吸,其潮氣量比較大,但呼吸時比較費力,頻率慢。醫生需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先呼氣再吸氣。呼氣時要保持縮唇、收腹,然后緩慢呼出,再緩慢吸氣,直至腹壁外鼓。每次鍛煉2~4小時,以提升患者膈肌力量,減少無效腔和氣道阻力,進而增強肺泡通氣量,提升潮氣量,以便有效預防肺癌并發癥。
2.體位引流和變換體位。體位與患者呼吸情況息息相關,若肺癌患者從立位變換到半臥位,再到仰臥位、頭低仰臥位休息時,肺順應性和肺容量等都有所降低。具體體位還和排痰能力息息相關,若患者長時間保持一種體位,會引起分泌物潴留、肺下部淤血,進而導致肺炎和肺不張。為此,醫生應叮囑肺癌患者經常變換體位,包括床上運動、床下活動等。臥床休養的肺癌患者要每隔2小時翻一次身,以預防分泌物潴留,促進分泌物排出。
3.叩擊震動。除了定時變換體位、翻身之外,還需輔以震動、叩擊等操作,以促使分泌物逐漸松動,讓其脫落排出體外。護理人員要注意叩擊時應對患者背部用杯形手掌進行叩擊,從下向上、從外向內叩擊,叩擊時間控制在3~5分鐘,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隨時調整叩擊時間,以提升叩擊效果。震動時,在患者胸部、背部進行震顫、按摩和滾動,以促使小氣管內的分泌物液化,進而流入大支氣管內,最終順利排出體外。除此之外,護理人員要注意叩擊和震動的先后順序,先叩擊,再震動。對于年老體弱的肺癌患者,可單獨使用叩擊或者震動,以促進分泌物排出,進而有效預防肺癌并發癥。
4.有效咳嗽。咳嗽屬于放射性動作,能有效清理肺內的痰液。但能否達到最佳的排痰效果,還需醫生積極指導患者進行咳嗽訓練,在腹式呼吸訓練的基礎上深呼吸,然后呼出2/3氣體時進行咳嗽,反復進行此操作,以提升咳嗽治療的效果。必要時,可對患者天突穴、頸部等地方進行按摩,以誘導咳嗽放射,促進患者肺內痰液排出,進而有效預防肺癌并發癥。
霧化和濕化能有效預防肺部感染等并發癥,促進患者身體恢復。正常情況下,上呼吸道黏膜部位毛細血管比較多,能控制吸入空氣的溫度保持在37攝氏度左右,讓氣管隆嵴時濕度達到95%,進入肺內時空氣濕度達到100%。通過濕化處理,讓分泌物保持適當的黏稠度,促使機體發揮防御機能。
肺癌患者氣管切開或者插管后,上呼吸道會失去濕化作用和屏障作用,進而會誘導黏膜充血、黏膜干燥、細菌繁殖、分泌物黏稠等現象,甚至還會引起潰瘍。為此,醫生應對使用呼吸器的肺癌患者進行濕化護理,密切觀察恒溫裝置、濕化裝置、霧化裝置,并詳細觀察患者痰液的粘稠度,以判斷濕化效果。對沒有使用呼吸器且實施氣管切開的患者,則需密切觀察室內濕度和溫度,給患者提供濕潤、溫暖的休息環境,并將溫濕的無菌紗布覆蓋在切開的氣管部位,以避免患者吸入干燥的冷空氣。
吸痰能保證患者呼吸順暢,進而避免發生肺部并發癥,也能降低感染風險。
為此,醫生應對肺癌患者實施正確的吸痰護理。吸痰時先洗手,并準備好相應物品,戴好無菌醫用手套,自主呼吸患者深呼吸后再實施吸痰操作。對使用呼吸器的肺癌患者實施吸痰操作時,醫生應先過度通氣2分鐘,然后將吸痰管和玻璃交匯部位用左手折住,最后將導管快速送到氣管導管的最深部位,接著將折壓部位松開,以便將痰液回抽,然后再旋轉退出。注意每次吸痰時間控制在15秒之內,再次進行吸引時,應在患者深呼吸5次后或者再次過度通氣后進行,保持一次一管、從內往外的原則進行操作,并且在吸痰過程中,醫生不可上下提插吸痰管。
口腔護理能有效控制或者預防感染等并發癥,正確的口腔護理能降低口腔內細菌的濃度,避免過度增生和口腔黏膜干燥,進而增強黏膜消滅細菌、排除細菌、吞噬細菌的能力。醫生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時,應使用浸潤有冷開水或者過氧化氫的紗布或者棉球擦洗牙齒、硬腭和舌面,擦拭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口腔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