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四肢是發生骨折最常見的部位,病人在四肢骨折之后會出現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軟組織損傷等,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術后的護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骨折病人恢復四肢功能,減少并發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早期康復訓練(ERT)對骨折病人而言,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夠幫助病人恢復肢體功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病概率,加快病人恢復速度。
對四肢骨折病人進行康復護理,意義在于幫助骨折病人創造良好的條件。醫護人員要從身體功能恢復與精神健康兩方面入手,讓病人養成康復訓練的習慣,既能鼓勵病人增強治療信心,又能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對四肢骨折病人開展康復護理工作時,護理人員需要針對病人的實際病情,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四肢骨折病人的康復鍛煉,需要在復位固定之后進行治療與控制,病人在運動鍛煉時,應量力而行,使四肢康復護理的效果最大化。
四肢康復護理的原則是指:首先確保骨折病人四肢固定,進行適當功能鍛煉。其次,康復功能鍛煉需要保證骨折部位不變,避免造成病人二次損傷。最后,以促進肢體原有功能恢復為鍛煉前提,對不同階段的病人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
四肢康復鍛煉能夠幫助骨折病人斷端消腫,促進血液循環,使骨折部位斷裂末端纖維組織有效連接。病人在有規律地進行康復鍛煉時,也能避免關節粘連情況,同時也能防止肌肉萎縮,幫助骨折病人恢復健康。
(一)術前康復護理
首先,護理人員要提高病人依從性,增強病人的治療信心,有利于康復訓練的開展。護理人員通過心理護理的方式幫助病人消除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在手術之前,護理人員應積極與病人溝通,并將各階段的治療方案以及預期效果、注意事項告知病人,讓病人詳細了解治療情況,增加病人安全感。護理人員開展健康宣傳教育,通過發放宣傳手冊或者一對一的講解方式,讓病人積極配合治療。
其次,疼痛護理。四肢骨折病人在疼痛的影響下容易出現不良情緒,無法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護理人員應根據病人的疼痛情況采取超強鎮痛或藥物治療的方式止痛。
最后,禁食護理。四肢骨折病人在手術之前應禁食。其目的是防止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出現嘔吐導致窒息等不良反應。醫生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用適合的麻醉方式,確保病人的手術安全。
(二)術后護理
多模式鎮痛護理。醫護人員要將快速康復理念融入鎮痛護理工作中,制定多模式鎮痛工作。醫護人員要根據骨折病人的疼痛情況,選擇適當的鎮痛方法,比如口服止痛藥物或注射止痛藥物。多模式鎮痛護理工作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鎮痛效果,同時也能有效減少藥物鎮痛帶來的不良反應。護理人員在對病人用藥時,應按照階梯給藥原則,保證病人的用藥安全。
(三)營養護理
在手術之后,為避免病人傷口感染,幫助病人傷口的快速愈合,護理人員應注意營養護理。在日常飲食方面需特別注意,病人在術后6小時后可少量飲水,術后1天可服用流質食物,并逐漸過渡到普通食物。在食物選擇方面,應以豐富維生素、高蛋白、高鈣類食物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病人的身體免疫力,有助于病人術后恢復。
(四)并發癥預防護理
四肢骨折病人需要長時間臥床,容易出現壓瘡、肌肉萎縮、泌尿系統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情況。為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護理人員需要對病人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幫助病人恢復肢體功能。在早期康復訓練時,醫生也應對病人的病情進行評估,給予病人服用擴血管類藥物。
(五)早期功能鍛煉
四肢骨折病人在術后應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以恢復肢體能力為目標,循序漸進,增加訓練強度。醫護人員結合病人的病癥以及恢復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功能訓練方案,監督病人嚴格落實,由此才能幫助病人恢復四肢生理功能。
對四肢骨折病人開展康復護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病人快速恢復肢體功能。護理人員在實際護理過程中,需要針對病人的實際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幫助骨折病人預防并發癥,恢復健康,進而提高臨床治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