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申海燕 李春玲
慢性心衰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疾病、炎癥等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肌損傷。治療慢性心衰患者的過程不僅僅只是改善其臨床癥狀,還要配合良好的護理,防止病情繼續發展,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慢性心衰的死亡率。
1.合理增加休息時間。處在急性期和重癥期的心衰患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此時患者的心功能狀態還不穩定,不宜下床活動。當癥狀緩解,心功能狀態恢復后可以進行簡單的行走鍛煉。鍛煉時患者要密切注意脈搏跳動次數,當脈搏跳動次數大于110次/分,或鍛煉途中出現心慌、盜汗等情況時要立即停止鍛煉。
2.疲勞、感染是誘發心衰的常見因素。慢性心衰患者在休養過程中要避免進行體力勞動,在進行簡單鍛煉時要注意控制時間,不能使自己有疲勞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止一切感染,一旦發生感染要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多數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要特別注意預防。如果發生感染,在治療之后醫護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保證患者生命安全。
3.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了解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動態,及時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引導患者保持輕松、樂觀的心態。生活中患者要理性看待自己的病情,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樹立自主意識,養成多鍛煉的好習慣。
4.注意飲食。慢性心衰患者的日常飲食,建議采用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以清淡、易消化、低鹽、低熱量為主,多攝入含有維生素、無機鹽類的物質,合理攝入脂肪、碳水化合物,避免抽煙、酗酒。
5.嚴格按醫囑用藥。在慢性心衰患者用藥治療期間,切記不能擅自改變藥劑量、不能隨意更換藥物,以免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部分藥物可能存在禁忌事項,患者要熟知,如果藥物產生副作用,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6.定期復查。患者在病情穩定之后,也需要定期到醫院進行全方位的身體檢查如心電圖、心功能測定、體重以及抽血化驗檢查血液中鉀、鈉、鎂以及尿素氮等濃度。
7.監測藥物反應:①水鈉潴留患者在發病早期,一般都要長期使用利尿劑幫助其排尿。當水鈉潴留患者癥狀有所減退時,醫護人員可以根據患者每日的體重變化值適當調整利尿劑的使用量。在利尿劑治療時,應限制鈉鹽攝入量小于3g/天。②治療心衰的藥物主要有正性肌力藥物和地高辛兩種,前期一般使用正性肌力藥物,后期可改為地高辛,但是如果患者有反復性心衰時,不能使用地高辛,避免心衰加重。③一般情況下可以增加對患者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用量,每1~2周一次。如果患者有明顯的血壓、血肌酐和血鉀水平變化時,醫生要立即停止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④當心衰患者病情穩定之后,醫生可以增加使用β受體阻滯劑的劑量,如果在此期間患者有明顯的血壓、心率的變化時,要適當減量。
1.自我監測。心衰患者要對疾病相關知識以及用藥知識有所了解,特別是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以及不良反應癥狀。夜間憋醒、咳嗽加重、倦怠、嗜睡等都可能是發病的重要警示。
2.定期復查。并不是疾病穩定之后就不會再復發了,由于各種誘發因子的存在,疾病不能排除復發的可能。患者要定期到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如果出現復發的情況,不要慌張,及時治療。
3.合理休息。休息是緩解心臟負擔的重要方法。當機體處于平穩、安靜的狀態下時,各項生命體征反應減慢,對氧氣的需求量下降,因此對心臟功能的負擔就明顯減少。病情穩定的患者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但要注意合理控制運動時間。
4.飲食護理。飲食護理對幫助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療、康復十分重要。慢性心衰患者在病情穩定后要注意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攝入新鮮的蔬菜、水果,保證維生素、稀有元素的合理攝入,采用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日常還要限制水量的攝入,可以根據每天體重的變化來判斷,一般只要滿足“量出而入”就可以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冰冷以及腌制、醬制食物,避免飲用濃茶、咖啡等,避免煙酒,注意鹽的攝入量,最好一天不超過2克。
5.生理護理。慢性心衰患者需要多臥床休息。由于患者背部、右側骨隆突處等長時間接觸床面,受壓、摩擦容易導致皮膚的褥瘡,家屬可以幫助患者在休息過程中多按摩、多變換舒適體位。如果有水腫的患者,那么在護理時更應該對其多做體位變換。
6.心理護理。慢性心衰患者長時間的臥床休息,會對心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如不能出門、孤獨等會造成患者心里孤單、焦慮等。此時家屬要充分感受患者的心理變化,平時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談、分享有趣事物,多組織家庭聚會,活躍家庭氣氛,帶動患者心情,讓患者感受到溫暖。家屬要鼓勵患者調整心情,積極面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