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營養支持能充足并全面為患者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在疾病治療中能糾正或預防營養不良,同時還能維持患者生理功能和人體免疫功能的正常運行,進而增強病人對疾病的耐受能力,促進身體康復。
生活中,人們通過食用各種食物攝入營養物質,進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但患有嚴重疾病,無法攝入食物時,患者應及時進行營養支持療法,以便及時獲得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
20世紀50年代,眾多學者為了解決一些患者無法攝入身體所需營養物質的問題,例如胃腸功能障礙者、重大疾病患者,開始逐步研究營養治療。經過眾多專家的不懈努力,終于攻克了這一難題,提出了營養支持療法,此療法也是20世紀醫學中一項最大的成就之一。
營養支持是指經口或通過腸內、腸外等途徑將營養素輸送到患者體內,以供患者身體所需,同時也能緩解或者治療疾病,維持正常代謝,糾正營養不良等,是依據營養學原理而制定的一種營養療法。
營養支持使用的營養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等,這些營養物質都是中小分子,有利于胃腸道消化吸收,既能給患者提供營養,還能保持細胞功能和代謝正常,進而改善各組織器官功能,讓其處于正常運行或者趨于正常運行狀態中,以利于病人康復。除此之外,營養療法還能通過供給某些營養素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營養支持途徑有兩種,即腸內營養支持和腸外營養支持。
(一)腸內營養支持
此營養供給途徑是通過胃腸道給機體提供一些營養物質,有經口途徑、經鼻途徑、經皮造口途徑等,營養置管的遠端能到達胃部、十二指腸遠端或空腸上端等。置管方式主要有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鼻腔腸管、經皮內鏡下胃造口、經皮內鏡下空腸造口等。此營養供給方式適合于胃腸道具有一定的消化功能,經口服攝入營養物質不足患者、疾病導致的吞咽障礙患者。其方式具有方便、安全、符合生理、易監護、費用低廉等優勢,能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進而促進胃腸形態和功能的恢復。
(二)腸外營養支持
此營養供給途徑是通過靜脈給患者輸注營養物質,以維持機體正常代謝。輸注腸外營養液有兩種途徑,即中心靜脈營養和周圍靜脈營養。實施腸外營養時,需將各種營養素配制在一個容器內,例如將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維生素、電解質、微量元素等,按要求配制成全營養混合液。此營養液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通用商品型,如卡文注射液。另一種是根據病情進行個體化人工配置型的全合一營養液。在臨床中,腸外營養可用在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患者、營養不良較嚴重患者、胃腸道梗阻患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圍手術期大手術患者和高分解代謝患者中。
1.腸外營養支持時易出現的并發癥。①導管堵塞、空氣栓塞、氣胸等;②低血糖癥、電解質紊亂、高血糖癥等;③胃腸黏膜萎縮、細菌移位,膽汁淤積;④導管有關的一些感染。
2.腸內營養支持時易出現的并發癥。①腹脹、腹瀉、嘔吐、便秘、惡心、胃排空不足等;②電解質紊亂、高血糖癥;③誤吸、導管移位、導管堵塞等。
3.監護指標。給患者營養支持時,應加強監護,以降低發生并發癥的風險。具體要監測患者的出入量、實驗室檢查值、體重變化、營養缺乏表現、營養過量表現、各營養指標變化等。
1.腸內營養支持應避免誤吸,密切監測喂養管所處的位置,并控制好輸注速率。輸注營養液時將床抬高30度角至45度角,使患者體位處于半臥位。除此之外,醫護人員還需定期檢查患者胃內容物殘留量和充盈度,若殘留量在200毫升以上,應暫緩或停止輸注,或者將輸注速度減慢。
2.腸外全營養混合液是由多種營養素制成的一種混合液,其溶液穩定性與各種營養制劑的pH酸堿度、滲透壓、酸堿性等有關,配制過程中與環境溫度、空氣、物品潔凈程度及配制人員無菌操作有關。
3.腸外全營養混合液在低溫下或者室溫下較為穩定,實際應用中,最好將其保持在4攝氏度的環境內,以保障全營養混合液的穩定性,營養制劑配置好24小時之內需完成輸注。靜脈輸注時間控制在6~8小時以上。
4.保障腸內喂養管通暢。妥善固定喂養管,避免其折疊、扭曲,并定時沖洗喂養管。腸外營養需每日更換新的輸注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