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永宏
在對患者進行麻醉時,需要考慮到高血壓患者的病情,麻醉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手術需求,選擇合理的麻醉方案,并且盡可能降低麻醉對患者血液循環造成的影響。尤其是針對第Ⅱ期和第Ⅲ期的高血壓患者,由于患者往往合并多種臟器的器質性病變,所以在進行麻醉方案的選擇時,應該更加慎重。
部位麻醉狹義上就是指局部麻醉。但在醫學理論中部位麻醉還包括神經阻滯和椎管內麻醉。部位麻醉主要是對人體的傷害感受器進行抑制,但傷害感受器如果受到刺激,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患者出現高血壓反應。在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前,醫護人員可以采用1%利多卡因在患者的咽喉部位進行表面麻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氣管插管對患者心血管造成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部分顱腦手術患者,患者的血壓值可能會突然升高,導致患者的顱內壓升高,增加患者動脈瘤以及腦出血的風險。在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誘導后,醫生可以用局部麻醉藥進行顱骨封閉,通過這種手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的頭部針刺感,降低患者的血壓以及心率反應,而在手術操作期間,無需對患者進行全麻用藥。
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神經阻滯時,醫生應當保持謹慎,保證阻滯的完全,并且配合患者應用適當的鎮靜,避免由于情緒緊張或者鎮痛不完全,而引發患者出現血壓的急劇升高。尤其是對甲狀腺手術患者進行治療時,往往需要選擇頸叢神經阻滯,這種現象更加容易引發高血壓的發生。在臨床研究中,重度高血壓患者應當盡量不選擇頸叢阻滯,而如果輕中度高血壓患者選擇頸叢阻滯應當同時采用咪達唑侖靜脈輔助進行麻醉。在患者麻醉期間,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狀況,避免患者出現呼吸抑制的情況。
椎管內麻醉相較于全麻來說,更加容易引發患者出現血壓波動,尤其是在對患者進行麻醉時,選擇蛛網膜下腔阻滯產生的血壓波動更為明顯。在對患者進行下肢或者會陰部位的短小手術時,如果選擇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則需要注意患者的容量補充,避免患者血壓值發生過度下降。硬膜外阻滯麻醉則需要控制麻醉平面,避免患者出現血壓下降或血壓波動的情況,加強患者的容量監測,合理補充液體并合理應用血管活性藥物。
除了短小手術以外,許多高血壓患者在接受手術時,都需要選擇全身麻醉手術方案,而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全身麻醉以靜吸復合全麻為主。吸入麻醉藥物對患者的血壓值造成的影響較輕,尤其是七氟醚,對患者心臟產生的抑制作用并不明顯,在臨床治療時主要通過降低患者外周血管的阻力來控制患者的動脈壓,所以這種麻醉方案適用于高血壓患者的麻醉中。但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吸入性麻醉藥物也會對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心肌抑制效果,同時患者會出現冠狀動脈竊血現象的冠狀動脈擴張,誘發患者出現心肌缺血。臨床研究中發現低濃度吸入麻醉藥物、復合靜脈麻醉對于患者來說治療效果更為安全。靜脈麻醉藥物中常用的異丙酚會對心血管產生一定的抑制,并且還有可能影響患者的正常血壓值,降低患者的心排血量。
小劑量異丙酚以及咪達唑侖,對于高血壓患者的麻醉能夠起到良好的血壓控制效果。但臨床研究發現異丙酚單次注射量如果超過2毫克/千克、咪達唑侖單次注射量超過0.1毫克/千克,均有可能引發患者出現血壓明顯下降的情況。
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麻醉時,需要盡量避免氯胺酮的應用,這是由于氯胺酮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和心率增快,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時,醫生需要把握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如果麻醉過深則有可能引發患者出現低血壓,但如果麻醉過淺或鎮痛不全則會導致患者在手術期間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血漿腎上腺素以及去甲腎上腺素明顯升高則會引發患者血壓升高,并且呈現心率增快的狀況。
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阻滯,適合應用于胸、腹部以及下肢手術,這種手術麻醉方案,在應用過程中能夠對患者的呼吸進行控制,并且患者的手術舒適度較好,能夠滿足高血壓患者手術的各種需求,并且這種聯合麻醉方案,在應用過程中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各麻醉藥物的應用量,有助于患者的手術后鎮痛。在對患者進行實際麻醉時,局部麻醉藥物的種類和濃度可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和手術對麻醉的要求進行合理調整。聯合麻醉在應用過程中的主要目的是盡可能發揮各種麻醉藥物的優勢,降低不同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所以醫務人員需要了解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降低硬膜外阻滯麻醉和全麻藥物的用量。而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無論選擇何種手術麻醉方案,硬膜外阻滯以及全身麻醉占據的主導地位并非一成不變的,醫務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手術以及病情進行合理調整,這樣才能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保證患者的手術能夠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