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腹瀉是所有大腸類疾病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它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引發的疾病。一般來說正常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會保持比較規律的排便頻率,每天排便1~3次,而患有腹瀉之后,排便次數會增多,且糞便的形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進入某個特定季節后,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增多還會出現季節性的腹瀉,便常規檢驗在治療季節性腹瀉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腹瀉有一定的顯著變化特征。一般來說正常人群的排便大多成型且顏色呈褐黃色,但出現腹瀉癥狀之后,排出的糞便較為稀薄且水分增多,有的時候還會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膿血以及黏液等等。患有腹瀉的人群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出現不同的癥狀,一般來說,具體的癥狀會因致病的微生物不同而表現不同。
腹瀉在日常生活當中比較常見,大部分出現腹瀉癥狀的人在初期都會選擇忽略這種疾病,希望能夠通過調節日常飲食使腹瀉自行恢復。若腹瀉癥狀出現持續性的加重,患者需要擺正治療態度,積極接受專業的治療。根據統計數據顯示,45%以上的腹瀉癥狀患者都是由于細菌感染,并且這種疾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醫生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盡可能控制傳染。引起患者腹瀉的致病菌主要有4種,沙門氏菌是導致腹瀉的常見致病菌,大約有75%以上的食物中毒情況都是沙門氏菌引發的。志賀氏菌引起的感染會導致患者在短期內出現腹瀉、腹痛和發熱的癥狀,通常不會具有季節性特征。副溶血性弧菌在腌制食品和海產品當中存在的比較多,所以我們在飲食當中應該要盡可能避免或減少食用含有鈉鹽成分較高的食物。
從腹瀉患者的臨床癥狀來看,雖然腹瀉并不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但是排便次數增多以及身體不適仍然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病情的加重,甚至還有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所以當腹瀉癥狀不能自行緩解時,患者要積極接受科學的治療,到醫院去進行相關的檢查。一般來說,會對尿液當中腸胃激素化學物質進行檢查以及檢查小腸的吸收功能,還包括活組織病理檢查、CT檢查、選擇性血管造影檢查、x射線檢查、生化檢查、血常規檢查、便常規檢查等等。其中便常規檢查是季節性腹瀉檢驗里最常用到的檢查方式,可以檢測出患者糞便當中的白細胞、紅細胞、吞噬細胞、原蟲、蟲卵等多種可能會含有的成分及其成分的具體含量,再通過分析判斷檢測出其中的致病微生物。在實際的檢測過程中,醫生還可以借助檢測觀察患者腸胃的實際病理情況,從而對患者的消化道功能、胰腺功能以及肝膽功能進行間接的診斷。患者在進行便常規檢測時,需要依次進行性狀觀察、鏡下檢查以及化學檢查。性狀觀察指的是直接觀察患者的糞便情況,而鏡下檢查包括細胞測定、食物殘渣測定以及寄生蟲類微生物的測定,細胞檢測的過程是這三個環節當中最為重要的。一般來說,正常人群的糞便當中不會檢測到白細胞,而患有腸炎的病人糞便當中的白細胞數目會低于標準程度,但若患有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病人糞便當中的白細胞數目會超出此標準,所以鏡下檢查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判斷依據。化學檢查當中的隱血試驗相對比較重要,大部分存在腹瀉癥狀的患者由于消化道可能會出現少量出血導致少數的紅細胞被分解破壞,所以需要采取高特異性反向別動血凝法進行檢測。
從臨床檢測結果來看,腹瀉這種疾病并不會出現明顯的年齡特征。在夏天和秋天,沙門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導致人們出現腹瀉的情況比較常見。由此可見,糞便常規檢查應用于季節性腹瀉的檢驗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