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正常人所需的營養物質都是通過飲食來獲取,或患者通過管飼經胃腸道提供機體代謝需要的各種營養素,稱之為腸內營養。但是有一些患者因疾病的原因,不能進食,或無法消化吸收,自然就不能夠通過胃腸道來攝取營養成分,那如何保證機體的營養需要?這就需要采取胃腸道以外的途徑實現營養支持,即腸外營養,通過靜脈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輸入的營養液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維生素、電解質、微量元素等,若全部營養素都從腸外供給,則為全胃腸外營養。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到底有哪些不同?
1.腸內營養物質主要是通過口服和管飼進入胃腸道,通過消化吸收后來補充營養;而腸外營養主要是通過靜脈輸注,直接經由血液循環來補充營養的方式。
2.腸內營養一般可以長期連續的使用,但是腸外營養通常只能夠在特定的短時間內使用。
3.兩者相比較,腸內營養引發的并發癥更少,安全性更高,而腸外營養可引發的并發癥比較多。長期使用腸內營養能夠改善胃腸道功能,增強患者的體質,改善患者機體各項生理功能;而腸外營養若長期使用,患者會出現胃腸道黏膜萎縮,功能減退,膽汁淤積等并發癥,進而導致各項生理機能紊亂。
4.腸內營養所需費用更少,而腸外營養的費用較高。腸內營養也有全腸內營養和部分腸內營養之分,其分類依據為腸內營養攝入量占機體營養需求的比例,前者指的是患者機體所需的營養完全通過腸內營養獲取,不需要通過經口飲食攝取。后者指的是在正常進食不足的同時再補充腸內營養以滿足機體營養需要。
那么到底如何選擇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呢,什么情況下兩者需要聯合應用?這取決于患者的胃腸道功能以及對營養支持方式的耐受程度。
一般來講,如果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正常或是存有部分功能,則應該選擇更加安全有效的腸內營養,這是最符合生理性的營養供給途徑,不僅能夠避免產生并發癥的風險,而且能夠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相對于腸內營養而言更加便捷安全、經濟高效。
而有一些患者因為對腸內營養存在一個或是多個禁忌證,比如腸道缺血、嚴重出血、嚴重休克、高流量瘺、腸梗阻等,有這些情況的患者則需要采用腸外營養支持的方式供給營養,直至患者的腸道功能完全恢復。
如果患者通過腸內營養無法達到總能量需求的60%,而且這種情況持續5~7天時,則需要采用腸內與腸外營養聯合應用的方式。但也要注意,當從腸外營養轉為腸內營養時,應根據患者的情況逐漸過渡,循序漸進,不可驟然停止。要先采取低濃度緩慢注射腸內營養制劑,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腸內營養供給量,然后以同樣的幅度降低腸外營養的輸注量,直到腸內營養能夠完全滿足患者的機體代謝需求時,則可停止腸外營養,完全過渡到腸內營養。同時,醫護人員需要密切監測患者水電解質的平衡情況以及營養素的攝入量。

總而言之,患者應該選擇腸內營養還是腸外營養,最重要、最關鍵的是看患者腸功能是否存在,只要腸道有功能,就應該首選腸內營養,醫生再根據患者病情及營養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合理選擇營養支持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