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分析護理人員職業倦怠影響因素,為提高護士職業健康水平提供參考。方法 采用護士職業倦怠表(MBI-GS)對該市三所醫院共計392名護士進行調查,根據一般資料分類進行單因素檢驗分析。結果 職業倦怠總檢出量為203名,檢查率為51.78%;其中學歷、職稱、所屬關系、工作性質、護齡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護士職業倦怠現象較為普遍,醫院管理者及個人應該引起重視,同時采取相應干預措施,以此提升護理質量。
[關鍵詞] 護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7(b)-0030-03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Nurses' Job Burnout
ZOU Tong-xu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Section One,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Co., Ltd.,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of nurs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nurses' occupational health. Methods A total of 392 nurses in three hospitals in our city were surveyed using the Nurses Burnout Scale (MBI-GS), and the general data were analyzed by a single factor test. Results The total number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detected was 203, and the inspection rate was 51.78%. Among them, education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title, affiliation, job nature, and nursing ag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The phenomenon of nurses' job burnout is relatively common, and hospital managers and individual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m and tak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 Nurses; Job burnout; Influencing factors; Management strategies
職業倦怠通俗來說就是指個體在長期工作重壓下產生的一種身心疲勞與情感耗竭的狀態。主要表現為情緒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這3個部分代表著個人職業倦怠的應激維度、人際情境維度以及自我評價維度。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1]提出,護理人員作為服務人群的職業群體,容易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出現自卑、冷漠、厭惡等情緒,致使對工作失去熱情,出現離職的傾向。近幾年,伴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其護理職能也發生質的變化,這對護士的綜合素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有研究[2]結果表明,護理是衛生保健行業中壓力最大的職業之一。國外研究中發現,護理人員的職業倦怠及采取的應對方式直接關系到護理質量及個體主觀幸福感。由此可見,對護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進行評估,同時提出有效的管理對策,對保障護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F分析該市3所醫院2019年5月間392名護理人員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市3所醫院護理人員392名,其中男57名,女335名;年齡>40歲52名,30~39歲148名,<30歲192名;護齡≥20 年48名,11~19年171名,<10年173名;學歷:本科及以上130名,大專217名,中專45名;職稱:副主任護師及以上31名,主管護師69名,護師138名,護士154名;所屬關系:在編護士182名,合同制護士210名;工作性質:固定白班81名,白夜倒班311名;婚姻狀況:未婚174名,已婚196名,離異、喪偶22名。
1.2? 方法
收集所有護理人員一般情況,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護齡、學歷、職稱、工作性質、受聘形式、婚姻狀況等,對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3? 測量工具與評價標準
采用馬斯勒職業倦怠問卷調查(MBI-GS),該表共計分為3個維度,分別為情緒衰竭(10個條目)、去人性化(7個條目)、低成就感(13個條目)。職業倦怠程度:總分值小于50分,代表個體狀態良好;總分值為50~75分代表為輕度,可以自我調節;75~100分代表中度,建議暫時離職;總分大于100分,建議咨詢心理醫生或者更換工作環境。
1.4? 統計方法
該次數據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職業倦怠總檢出率
在該次調查結果中,回收有效問卷392份,回收率100%,職業倦怠總檢出量為203名,檢查率為51.78%。
2.2? 不同特征職業倦怠檢出情況
根據一般資料分類進行單因素檢驗分析,結果顯示,學歷、職稱、所屬關系、工作性質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3.1? 職業倦怠影響因素分析
從職業特征及周圍環境來看,醫療職業不僅是神圣的,還是具有高風險性的。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貫徹,進一步加深了護士的工作壓力。護士與患者溝通交流的第一線,需要時刻觀察患者情況,對于應急反應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在救死扶傷的同時,精神長期處于緊繃的狀態,一旦出現失誤,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且在工作期間,還會伴有職業傷害的風險,例如針刺傷、皮膚黏膜污染等,長此以往容易導致護士身心疲憊[3-4]。
在該次研究結果中發現,所屬關系、工作性質、學歷、職稱、護齡均是職業倦怠形成的危險因素(P<0.05)。數據顯示,工作年限10~19年的護士更加容易產生職業倦怠,說明在剛進入工作時,大部分護理人員都對工作充滿激情,且對未來事業充滿信心,但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逐漸開始對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失去興趣,職業倦怠顯現。在學歷中,中專學歷更易產生職業倦怠感,分析原因為職業認同感差,且成就感低落,由于教育水平相對較低,不具備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導致心理負面情緒大。另外,高級職稱的護士不但需要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及管理任務,同時還伴有科研壓力,因此職業倦怠程度高。研究中,白夜倒班與合同制同樣是職業倦怠影響因素,分析認為長期或者頻繁的晝夜班次更換,擾亂人體生理節律,致使身體長期處于超負荷應激狀態,尤其部分護理人員長期接觸高?;颊撸愔麻L時間身心疲憊,導致生活質量降低。而合同制護士存在職業發展及內心歸屬感的困惑,工作無成就感,在待遇上合同制與編制護士存在客觀差異,一定程度加重了職業倦怠感[5]。
3.2? 優化工作環境
和諧的工作團隊對于降低職業倦怠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在醫院方面可以提升醫院文化建設,讓護理人員能夠處于良好的工作環境中,例如通過網絡、講座等方法來增強心理學知識;提供常見的壓力應對服務,例如可以對新入職的護士開展適應性團體訓練,為產后護士提供家庭平衡咨詢等,醫院管理階層要尊重每一位員工,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緩解職業倦怠。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職業安全感是維護工作正常進行的基礎,目前,就醫人群數量逐年遞增,存在突發暴力風險,醫護人員從業環境安全系數偏低,護患糾紛屢見不鮮,在醫院本身加強安保工作的同時,還需要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及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切實維護所有醫護人員的從業環境安全,例如禁止攜帶危險品至醫療服務場所、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加強安全檢查等,只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才能為醫護人員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就業環境。
3.3? 管理者的支持
從組織層面上來看,團隊的管理方法、管理人員、工作環境均關系到護士的情緒及工作滿意度。在張小華等人[6]的研究中,排班、晉升機制、績效考核是否具備合理性,都在不同程度影響護士的職業倦怠。可見,醫院管理者對護士工作過程中的理解與支持具有重要作用。管理者可以通過有效途徑來消除工作情境中可能引發工作倦怠感的因素,重視護士的心理需要及物質需求,例如根據科室的不同工作強度,制定合理的工作計劃,尤其是急診科、手術室等部門,科學增加護理人員數量,調節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緩解工作壓力[7]。保障護士職業權益,管理者應積極爭取領導及政策支持,例如護士晉升、福利待遇的提高、職業發展機會、激勵機制的完善等實際問題,根據護士需求探索有效的福利政策,結合醫院文化給予護士人文關懷,讓護理人員在職業過程中獲取幸福感,讓專注于職業的護理人才得到相應回報,從而達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8]。加強對護士職業認知評價,引導護士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身職業,加強并珍惜與職業的情感,在享受職業獲益中愉快工作。有研究表明,高情商的管理者能夠產生職業倦怠共鳴,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護士因職業倦怠感而出現離職的傾向。
3.4? 指導護士積極應對
個體人格特征是產生工作倦怠的一個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9-11],通過對個體教育干預,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來預防職業精疲力竭癥是有效的。一般來說,積極的應對能夠使個體有效面對心理應激,恢復生理及心理平衡狀態[12-14]。護理人員首先必須要認知到產生工作倦怠感的原因,了解自己的優勢及不足,預測倦怠征兆,學會自我控制情緒,在面對壓力時,可以先暫時轉移注意力;其次,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培養業余愛好,定期旅游,讓心境更加開闊[15]。對于工作中的繁雜事務要積極適應,調整心態,不可一味抱怨,壓力來源方方面面,自身必須進行有效的壓力調整,加強自我疏導,學會合理減壓[16-17]。如遇到問題,可以與同事、家人進行傾訴討論,排解壓力,從而得到適當的鼓勵及建議,如有必要,可尋求心理醫生幫助,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回歸正常心理狀態[18]。
綜上所述,職業倦怠在護理人員中較為普遍,與學歷、工作性質、職稱、護齡等都存在密切聯系,個人及管理者都應該引起重視,并采取應對措施,提升護士職業健康水平,這對于促進醫院健康持續發展同樣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靜,魏江輝.巴林特小組對精神科夜班護士職業倦怠的影響研究[J].全科護理,2019,17(29):3682-3683.
[2]? 馬榮花.職業倦怠對護士共情能力的影響及應對方式探討[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19):3599-3600.
[3]? 李敏,姜昭玲.自我效能感在臨床護士專業認同和職業倦怠之間的中介作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9):133-135.
[4]? 沈杰,饒艷.ICU在職護士與實習護生職業倦怠比較分析[J].當代護士,2019,26(10中旬刊):159-161.
[5]? 朱以芳.陜西省10所綜合三級甲等醫院護士職業倦怠現狀與應對方式調查[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26):17-19.
[6]? 張小華,馮苗.二胎政策下婦產科護理人員職業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26):166-168.
[7]? 韓圓.34家綜合醫院急診科護士工作環境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9,26(17):45-50.
[8]? 瞿麗波,李長瓊.護士職業倦怠與應對方式關系調查[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7):9-12.
[9]? 劉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護士領悟社會支持在工作應激源與職業倦怠中的中介效應[J].老齡科學研究,2019,7(5):37-46.
[10]? 高春榮,徐冬梅,曹丹鳳.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康復護理模式在首發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13):83-86
[11]? 杜惠珍,秦柳花,賈海英,等.某醫院醫護人員職業倦怠與認知功能的關系及影響因素[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5,33(9):676-678.
[12]? 劉國忠,郭回希,翁山耕,等.醫生職業倦怠與醫療差錯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6,32(8):582-586.
[13]? 謝國軍,Wendy Li,徐彩霞,等.醫務人員職業倦怠與工作滿意度現狀調查[J].四川精神衛生,2017,30(6):551-555.
[14]? 汪麗萍,周梁,李晶,等.護士職業倦怠與工作壓力源及核心自我評價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8,24(1):77-80.
[15]? 柳鴻鵬,位珍珍,張顯珍,等.我國護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4):2966-2968.
[16]? 朱曉萍,劉聰香,陳雪梅,等.國外護士職業倦怠的研究進展及啟示[J].護理研究,2018,32(10):1509-1513.
[17]? 余齊,杜純艷,陳曉倩,等.護理專業精神認知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31(2):206-212.
[18]? 張欣紅,李梅,楊靜,等.臨床??谱o士專業自主性與離職意愿的現狀及其相關性[J].現代臨床護理,2018,17(1):17-20.
(收稿日期:2020-04-22)
[作者簡介] 鄒同雪(1984-),女,本科,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護理管理與護理質量控制,心血管內科相關疾病的護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