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財委五次會議上強調,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在發展中營造平衡。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心城市既要積極探索、率先實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也要引領帶動一個地區更好地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
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中心城市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創新,沈陽、大連作為遼寧的“雙核心”,集聚了全省最優秀的人才資源和創新資源,特別是擁有中科院大連物化所、金屬所、自動化所、生態所等中直科研單位,擁有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等眾多高校資源,必須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強化科技創新要素整合,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緊緊依靠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實。
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戰略問題,中心城市率先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的優劣決定一個地區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也是決定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能否如期實現。中心城市的營商環境不僅影響自身,也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心城市的要素配置能力、商務活動便利度、生活的幸福感已成為周邊地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沈陽、大連作為地區中心城市必須發揮好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方面為全省作出表率,引領和帶動全省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堅持把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作為關鍵之舉,中心城市率先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沈陽、大連經濟總量占據全省的半壁江山,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精細化工產業在東北乃至全國是舉足輕重的地區,同時創新資源豐富,要充分發揮產業基礎和創新資源優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營造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的良好生態,聚焦現有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寫好延鏈、強鏈、補鏈、建鏈的文章,進一步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引領和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