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偉
〔內容提要〕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的一種經濟形式。筆者認為,人口增長失控,知青返城,經濟衰落、結構單一是復蘇地攤經濟的主要因素。為改善市容市貌,推動城市文明有序發展,地攤經濟被降溫。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地攤經濟重啟并再次升溫。地攤經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需要,有利于民心穩定;地攤經濟是解決生存危機的需要,有利于社會穩定;地攤經濟是經濟、就業形勢發展的需要,有利于解放生產力。
〔關鍵詞〕地攤經濟 民生 就業
2020年“兩會”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山東煙臺考察,與商戶和攤主親切交談。他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笨梢姡瑢Υ財偨洕挚隙ê椭С值膽B度。那么,什么是地攤經濟,應如何看待地攤經濟等問題是我們需要深度多維思考。
一、地攤經濟的界定與歷史沿革
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的一種經濟形式,這是最簡單、最底層民眾作為創業者參與的商業形式。地攤經濟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物物交換時代,筆者稱之為地攤經濟的雛形。歷經千年,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政府將地攤經濟的使命從滿足生活需要上升到“保民生、促就業”的高度。在我國改革開放后,地攤經濟是如何復蘇的,又是如何降溫與升溫的,分析如下。
1.人口增長失控,知青返城,經濟衰落、結構單一是復蘇地攤經濟的主要因素。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大體出現過五次失業高峰,即1979年、1989年、1997年、2003年和2008年。第一次失業高峰的原因可概括為人口增長失控,知青返城,經濟衰落、結構單一,這也是復蘇地攤經濟的主要因素。有關資料表明,1949—1979年,我國人口數量增長了4.3億。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由解放初期的每年80萬人增長到1979年的每年300萬人。文革期間積累的大量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蜂擁回城,是這個年代的標志性事件。人口增長、知青返城形成兩股勞動力供給壓力,出現近1500萬的待業人口,使城鎮就業壓力陡增。有關資料表明,當時的實際待業率高達13.6%。此外,經濟形勢慘不忍睹,經濟結構單一化。十年文革,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使得我國國民經濟處在幾乎崩潰的邊緣,且主要以國營企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按照學界的觀點,集體經濟、私營經濟是吸納就業最重要的經濟力量。單一經濟結構決定了其吸納勞動力能力的疲軟,自然不能呈現就業活力。1978年12月18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其中一大轉折就是把工作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1981年,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同年10月作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肯定了個體經濟的作用,提出“發展生產、搞活經濟、滿足需求、擴大就業”的目標,個體經營戶可以租賃鋪面、柜臺,可以擺設攤點、走街串巷、流動收貨等。由此,為地攤經濟公開化、合法化提供了有力依據。同時,也使地攤經濟成為我國政府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式之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即義烏,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率先打破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規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的束縛,于1981年建立起來。
2.為改善市容市貌,推動城市文明有序發展,地攤經濟被降溫。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地攤經濟”在解決失業潮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地攤經濟引發的諸如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產品質量等問題,從一定意義而言影響了市容市貌及城市文明有序發展,由此被管理者所詬病。1997年5月,北京市宣武區成立第一支城管隊伍,隨后我國各地城管體系相繼建立。2002年8月22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決定》。之后,我國城市管理領域的行政處罰制度全面鋪開,極易引發市容市貌問題的“地攤經濟”也因此降溫。進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經濟放緩甚至衰退,以及人員失業等問題,“地攤經濟”重啟并再次升溫。
二、如何看待地攤經濟
1.地攤經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需要,有利于民心穩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九大將其概括為“8+14”,即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前者從理論層面回答了我們要堅持和發展的是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后者從實踐層面回答“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回答“怎么辦”的問題。其中,第二個明確,即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筆者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價值取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民心。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對人類影響最深的災難。然而,與疫情相伴而生的是大量失業人群,地攤經濟是對市場主體要求最低、成本最少、方式最靈活、見效最快的經濟形式,因此政府支持地攤經濟發展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需要,有利于穩定民心。
2.地攤經濟是解決生存危機的需要,有利于社會穩定。新冠肺炎疫情讓最底層失業民眾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解決生存危機成為當務之急。地攤經濟的基本功效就是保民生、促就業。放開地攤經濟讓最底層民眾的生活來源有了更多選擇,蔬菜、水果、夜宵、服裝、小玩具、化妝品等小攤買賣可以短時間幫助底層民眾解決生存危機。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我國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后民生為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于一個家庭而言,這是天大的事情??偫磉€說,這段時間我看中國政府網上留言,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談就業的,其中有一位農民工說他五十多歲了,在外打工三十多年,每年如此,但今年沒找到工作,全家都陷入困境。還有一些個體工商戶,已經歇業幾個月了,一些外貿企業的職工現在沒有訂單。對他們的困難,我們要給予救助,但是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幫助他們就業。
中國有9億多勞動力,沒有就業那就是9億張吃飯的口,有了就業,就是9億雙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手。地攤經濟恰恰是解決靈活就業群體或稱非正規就業群體就業,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有效途徑。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存在即是合理”。不論是在疫情期間還是疫情過后,地攤經濟應長期有效,更何況地攤經濟在世界廣泛存在并被人們普遍接受與認可。如美國百老匯跳蚤市場、巴黎中央市場、泰國清邁的周末集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大巴扎等。這些集市不僅長期存在下來,還成為讓世界各國人趨之若鶩的著名打卡“地標”。
3.地攤經濟是經濟、就業形勢發展的需要,有利于解放生產力。全球有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即標準普爾、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和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公司。其中惠譽評級于2020年5月26日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GDP將下降4.6%。我國經濟在第一季度下降6.8%,第二季度企穩回升,由負轉正增長3.2%,上半年GDP下降1.6%。但經濟發展中不確定因素、面臨的風險挑戰仍然大量存在?!皣鴥却笱h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形成任重而道遠,就業形式也不容樂觀。據統計,我國1—8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3%、6.2%、5.9%、6.0%、5.9%、5.7%、5.7%、5.0%。這些數據只是登記在冊的城鎮失業人口,還有未登記的城鎮人口和大量農村失業人口。在這樣的經濟、就業形勢壓力下,四川成都政府首開先例。2020年3月15日印發了《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就此釋放了復蘇地攤經濟的信號。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成都允許在確保不影響居民、交通和不擾亂市容環境秩序的情況下可以擺攤設點,助力商戶恢復經營和經濟復蘇。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答記者問時講,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范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小小的一個變化就增加就業10萬人,背后是10萬個家庭的生計。
隨著各地相關政策的出臺,地攤經濟逐漸升溫。地攤可以讓一些失業的人們賺些辛苦錢,可以給進城務工的底層人提供一個就業崗位,我國現有8200多萬個體工商戶,帶動就業人口數量超過2億。
地攤經濟是搞活中國經濟的“潤滑劑”,是一種低成本的創業方式。街邊擺攤設點,百姓愿意在這消費,人心活泛了,消費增多了,小微企業就能賺到錢。錢賺多了,可以多開幾個店、多雇工,雇工賺了錢就有消費底氣,慢慢經濟就有了活力。在中國,許多大企業家在創業初期都有擺地攤的經歷,他們的第一桶金大多數是從擺地攤賺來的。當年靠一個人、一輛手推車,積累了最初的啟動資金。如今這些人早已成為各行各業的大咖,如馬云、劉強東、柳傳志、任正非、劉永好等。因此,地攤經濟并非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是生產力的大解放。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有市場主體1.23億戶。因此,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報告中指出,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量幫助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
早在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談到有的城市禁止西瓜小販進城時表示,“有的城市規劃、管理觀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環境整潔,犧牲了許多小商鋪,這樣的城市其實是一座毫無活力的‘死城?!爆F代不僅指高樓大廈,畢竟無“人”不成“市”、無“市”不成“城”,要讓城市有人有市有人間煙火。當然,放開地攤經濟并不是放而不管,應根據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強化監管等綜合考慮、綜合施策,要破解地方政府面臨的諸如城市交通、衛生環境、食品安全、商品質量、經營資質等問題,不可自由放任。要在更高水平上提高社會治理能力,促進“六穩”“六?!?,讓地攤經濟和城市文明和諧共生。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遼寧省稅務局)
責任編輯: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