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瑞
〔內容提要〕隨著我國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證券市場存在的諸多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針對我國三期疊加期董事會結構對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并根據實證結論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董事會結構 現金股利 三期疊加期
一、三期疊加期制造業上市公司董事會結構現狀
1.大股東操縱董事會。董事會成員由股東大會投票選舉產生,大股東在股東大會中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對董事會成員的推選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大股東對董事會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股利政策通常由上市公司董事會制定執行,而控股股東則通過控制董事會制定有利于自己的現金股利政策,忽略公司的長遠目標,甚至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
2.獨立董事監督能力弱。現實中的獨立董事往往是高校、政府或科研中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這些人在本身研究領域頗有聲望,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全部都精通財會知識,甚至有的人毫無財會專業知識背景,使得獨立董事的監督職能流于形式,進而造成獨立董事的存在是為了維護公司的良好形象,而不是對公司的有力監督。
3.董事會規模過于龐大。一般來說,董事會越精簡效率越高,溝通成本越低;董事會人數越多,越容易出現“踢皮球”的現象,導致增加溝通成本和委托代理成本,使得治理情況越發混亂。
4.董事長兼職總經理比例高。雖然董事長同時擔任總經理有利于公司的業務創新自由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溝通成本,但兩職合一極大地降低了董事會的監督水平,總經理甚至可以靠自己的職務便利操控董事會,使得董事會成為一個空殼,極大影響其獨立性。總經理可以輕易的侵占公司資源謀求自我福利,而不是維護股東利益,這對股東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二、實證研究
1.數據選取。本文選取2015—2018年(因2019年和2020年有疫情的宏觀影響因素故剔除)滬深股市A股制造業2480家非ST且發放股利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本文數據來自CSMAR數據庫。
2.變量選擇。
3.相關假設。兩職合一使得董事會獨立性降低、監督能力降低,加大了總經理的權利使得總經理可以輕易的通過減少現金股利的發放而控制公司的現金流。結合上述提出假設1:三期疊加期股利支付率與兩職合一(DMP)呈負相關關系。董事會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職能,隨著董事會規模的擴大,其管理也會更加專業和細致,這有利于現金股利的發放。結合上述提出假設2:三期疊加期股利支付率與董事會規模(Bsize)呈正相關關系。因現在公司聘用的獨立董事大多不懂財會知識,且其存在初衷也是為了公司聲譽。嚴格來講,這樣的獨立董事不會影響公司治理也不會影響現金股利的派發。結合上述提出假設3:三期疊加期股利支付率與獨立董事比例(DR)不相關。
4.實證分析。本文采取多元回歸方法對三期疊加期董事會結構對股利政策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查看表2中Pearson相關系數可得,DMP、BSIZE、DR等上述變量之間無多重共線性問題。然后,采用SPASS23.0統計軟件進行多元回歸處理分析(見表3)。從表3回歸結果看,本文模型的共線性統計容差值各指標均>0.6且<1,VIF值>1,表明該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D-W值表明各變量之間不存在自相關問題。
5.實證結論。董事長兼職總經理兩職合一(DMP)與現金股利支付率負向相關,顯著值為0.042,支持原假設;同理,董事會規模與現金股利支付率呈負相關,與原假設不一致。這是因為在三期疊加期,公司融資較為困難,大多數公司節流減支,通過減少代理成本減少融資;獨立董事比例與現金股利支付率不相關,與原假設一致。
三、三期疊加期規范上市公司董事會結構的建議
1.提高內部控制,促進兩職分離。通過加強公司的內部控制,增強各個職能崗位的鉤稽關系,使總經理不能一人獨斷,削弱其權力,使其無法強化權力控制董事會,進而不影響董事會的監督職能。
2.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獨立董事的存在是為了給監事會做好事前監督,強化董事會的監督能力,防止公司被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控制、防止大股東操控股價,維護中小股東和整體公司的利益等。為了不讓獨立董事成為一個空殼,應加強完善的獨立董事制度。由于現實中聘任的社會名流難勝其職,因此在推選獨立董事時要嚴格考察其勝任能力。聘任具備專業的財會背景且能承擔獨立董事一職的人,進而保障獨立董事的業務能力和整體團隊水平。
3.董事會規模合理化。當董事會規模過于精簡時,大股東不存在制衡,容易出現侵占其他股東利益的現象。當董事會規模過大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專業化,但也造成了“大企業病”,使得溝通協調效率降低,增加協調溝通成本。因此,公司應根據公司規模和特點設定董事會,使其規模合理化。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