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林翰 李麗紅 郭洋
〔內容提要〕近年來,沈陽市高度重視成果轉化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以要素市場化配置為視角,分析了阻礙科技成果在沈、來沈轉化的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要素市場化配置 成果轉化機制 科技金融
注:本文系2020度沈陽市科協智庫項目研究成果;遼寧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及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課題《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戰略規劃與研究》成果
一、沈陽市科技成果轉化情況現狀
近年來,沈陽市進一步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執行《沈陽市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管理辦法》《沈陽市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動態管理考核辦法》,落實《沈陽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管理辦法》,修訂《沈陽市技術合同補貼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沈陽市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頂層設計。同時,積極推動駐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三權”改革,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通過建設沈陽國家技術中心成果轉化基地、沈陽健康產業成果轉化示范基地等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依托東北科技大市場,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化機構和隊伍,組織開展常態化科技成果對接服務等工作舉措,沈陽市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成效顯著。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深刻指出,東北地區的教育科研實力較強,但科技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墻里開花墻外香”問題較為普遍。對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的有關要求,沈陽市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在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等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阻礙科技成果在沈、來沈轉化的因素分析
1.在沈國有企業主導下的企業體制機制不活、成果轉化風險能力承載力不強。在沈的國有企業和軍工企業眾多,民營企業相對較少,由于體制機制問題,致使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主動性不足。過多的風險防范意識,使得企業在與科研機構合作或購買科技成果時最先考慮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實用性和市場價值,而是將風險防范放到第一位。同時,企業研發投入不足也嚴重制約了科技成果在企業的轉化與應用。
2.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尚不完善。沈陽市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服務業剛剛起步,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尚不完善。雖然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三方聯合建設科技大市場,網上技術交易服務平臺、股權交易中心科技板、專利事務所等平臺和機構,但科技大市場等平臺交易功能還不完備。科技服務機構主要以工商注冊、財稅管理、項目申報咨詢等基礎服務為主,技術評估定價、投融資服務、市場開拓等高端服務業態較少,服務水平不高、鏈條不全,缺乏專業的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機構,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沈陽市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3.用于成果轉化的科技金融不發達。目前,沈陽市科技金融與創新發展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在沈高校、院所科研資金主要依靠政府資助,企業科研經費大多以信貸為主,金融服務面向科技成果轉化的產品少,企業科技融資方式比較單一,融資規模相對較小,缺少對各個環節的有力支撐,科創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融資的體量小、占比低。因此,應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創新投入方式,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挖掘和擴展科技金融的內涵和深度。
三、構建科技成果在沈、來沈轉化的機制體系
1.加強政府引導提高企業的承接能力,促進優勢轉化。一是建立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在沈國有企業降低質押比例,提高授信額度,降低成果轉化可能產生的風險,不斷促進在沈企業優勢轉化,提高市場轉化價值。二是積極發揮沈陽市政府作用。區分類別組織精準對接,構建“政府搭臺、專家獻計、中介助力、企業唱戲”的成果轉化模式,開展大院大所廣泛對接,“雙創”活動集中對接,開展國際技術轉移對接,瞄準院士、專家專題對接等精準對接服務,積極組織、引導科技中介機構提供專業化服務和科技金融支持,面向重點產業推進重大成果轉化項目落地轉化。三是加大市級財政資金對重點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力度。落實好各級科技計劃專項獎勵性后補助,實現對科技成果提供方、承接方、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獎勵性全覆蓋,調動科技成果各類主體積極性。為企業和高校院所搭建橋梁,解決“院校成果不好用、企業用不好”的問題,促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沈、來沈落地轉化,增強實體經濟發展新動能。
2.構建多方位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搭建成果轉化服務平臺。一是圍繞沈陽市的人工智能、材料與制造、能源與環境等重點產業發展,建設面向產業發展的專業化研發平臺,即面向產業發展重大共性技術需求,推進以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等國家級研發平臺為代表的重大科研平臺建設,積極解決科技成果供給側問題。二是構建承接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性平臺,積極推進建設沈陽化工新材料中試基地、法庫先進陶瓷中試基地等一批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以及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果轉化基地等一批承接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性平臺。大力發展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促進科技成果的孵化、加速和產業化。三是完善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好東北科技大市場,大力培育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四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區域性平臺,全力推進沈大自創區、沈陽全創改試驗區和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促進高新區轉型升級,著力把自創區和高新區建成全省落實政策最好、創新政策最優、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區域,解決科技成果到哪里去的問題,不斷完善技術轉移體系,強化市場化、專業化科技服務。
3.加快財政經費投入和科技金融的多棲發展。一是建立市級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加大向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傾斜力度,為不同類型和不同領域的項目打造多元化天使基金、科技創業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以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基金為代表的專業化領域基金。二是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開展科技信貸風險補償工作,積極爭取國家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科技型企業降低質押比例,提高授信額度,切實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承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過程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工作。三是加大政府財政對科技創新的經費投入。保證沈陽市的R&D投入每年持續增長,為科技創新提供經費支持,創新沈陽市財政科技支持方式,對技術交易受讓企業、成果對接會簽約項目擇優補助,對院校科技成果轉化、市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等進行后補助,增加政府投入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四是通過路演活動,向社會公開發布一批最新應用科技成果,探索科技與金融的有效融合方式,尋求科研機構與社會行業企業、投融資機構的深度合作,共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用活資本市場,發揮股權交易對科創企業的資金支持作用,引導更多科技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市場融資。
四、結語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驅動力,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重任在肩。沈陽市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在政策體制、轉移體系、科技金融、要素配置等方面持續發力,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體系,增強沈陽市經濟發展創新驅動力。
(作者單位:沈陽建筑大學)
責任編輯: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