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沈陽在新時代振興中亟待回答和解決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本文立足沈陽經濟發展實際,著重剖析制約沈陽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尤其是城區和縣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并提出沈陽亟需破除城鄉二元經濟體制障礙,通過引導各類要素在城鄉之間統籌配置利用,不斷提升城鄉品質,全面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為沈陽從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提供優質的城市載體。
〔關鍵詞〕城鄉區域 協調發展 不平衡
注:本文系2020年度沈陽市社會科學立項重點課題《關于著力推動沈陽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YSK2020-25-05;項目負責人:葛晶)的階段性成果;遼寧經濟政策研究創新團隊項目成果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現狀,“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在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的《2019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上榜者,沈陽在15個新一線城市中綜合排名第13位,相對靠后。目前,沈陽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導致城鄉收入差距較大、二元經濟轉型滯后,這已成為制約沈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性”難題。
二、制約沈陽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現實問題
1.城區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截至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數量832.2萬;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GDP)為6470.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84.0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178.6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007.6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4.4:33.7:61.9。GDP總量在東北地區排名第二,僅低于大連市,全國排名第32位。GDP近五年累計增長速度為-8.85%,年均增長速度為-1.84%,處于負增長。經濟總量在省會城市中處于中下等,發展水平存在短板,對周邊輻射帶動作用不充分。
2.城區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沈陽現有區縣共計13個,和平區、沈河區等13個區的GDP之和占沈陽GDP總量的近90%,而占沈陽面積60%的三市縣即新民、法庫、康平的GDP之和占沈陽GDP總量僅為10%,甚至不如市內五區(和平區、沈河區、皇姑區、鐵西區、大東區)的任一區。區縣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且差距較大。沈陽下轄市區縣中,區的經濟實力相對較強,尤其是市內五區的經濟實力處于絕對優勢地位,而遼中、新民、法庫、康平等區縣經濟發展嚴重不足。沈陽市區形成的集聚優勢未能充分向周邊區縣進行有限擴散。從對外開放度及吸引投資的角度來看,區縣差異仍然非常明顯。
3.城鄉資源配置不均衡。焦歡在《國家治理》2019年發布的城市能級測評中,將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分為三組,沈陽屬于第三組即一般組(得分<70分),城市能級水平較低,其原因在于城市圈建設滯后,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有待加強。沈陽市區城市功能較為完善,供水、供電、煤氣、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部分村莊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網絡通訊未實現全覆蓋。在交通方面,由于農村距離市內相對較遠,目前主要依靠公路運輸,不方便、不快捷,物流經營成本高,導致農村與產地批發市場、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對接難,影響產品銷售。此外,部分垃圾綜合處理廠選址在農村,由于農村產業發展的環境保護條件和能力較弱,土壤污染、污水治理等環境問題較為突出,亟待改善。
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從城鄉居民收入看,沈陽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86元,比上年增長6.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4元,比上年增長9.6%。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67:1縮小至2.58:1。雖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和平區與沈河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2000元,而新民、法庫、康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0元。以和平區和康平縣為例,2019年和平區地區生產總值約為850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00元;法庫縣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約為140.3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88元。和平區地區生產總值是法庫縣的6.06倍,居民可支配收入是3.3倍。
三、著力推進沈陽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劃建議
1.厚植要素基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高質量的城市發展與高質量的農村發展相輔相成,高質量的農村發展是高質量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業全面發展。沈陽是國之重鎮,作為老工業基地,其具有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雄厚的科技基礎,其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農業農村的支持。農村具有深厚的發展基礎和發展潛力,若要推進沈陽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就必須打破阻礙城鄉之間影響要素流動的限制性壁壘,促進資源、資本、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時,還要加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逐漸形成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2.抓住重點,分類引導,深化各產業協同發展。沈陽應充分發揮其在資源整合、新業態孕育、體制機制創新、資源再分配方面的優勢,在城鄉區域之間實現產業合理布局,抓住重點,分類引導,深化各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良好發展局面,有效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城市競爭力,還可促進區域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積極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托“互聯網+”改造傳統農業,延長農業生產的產業鏈條,引導社會資本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推動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打造特色優秀文創產業集群,豐富農業發展新業態。
3.保障民生,城鄉一體,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2020—2035年間要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制定公共服務的軟硬件標準,根據標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漸推進水、電、煤氣、網絡的全覆蓋,提高農村排污和垃圾處理能力,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生產環境。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形成城鄉快速路網,縮短沈陽市區與鄉鎮的時空距離,方便快捷的通行條件有利于農產品的保鮮運輸,促進農產品銷售。同時,提升農村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水平,改善農村醫療條件,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縮小城鄉在公共服務水平上的差距,讓城鄉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4.以人為本,共享發展,縮小城鄉間收入差距。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點在于提高農民收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以及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支持并引導村集體以土地、物業等資源,以保底分成的方式安全、穩妥地參與合作,逐漸實現資產管理向資本運營轉變,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質量。依托知名電商平臺和物流企業,發展農產品物流和冷鏈運輸。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推進農產品深加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土地和勞動力進行合理的流動,實施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支持和鼓勵農民就近進行就業創業,增加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
(作者單位: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
責任編輯: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