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經歷了從形式單一、定位模糊到形式多樣、種類齊全的發展過程,其中娛樂類綜藝節目占據著重要地位,但現今的娛樂類綜藝節目面對種種困難和挑戰。文章以娛樂類綜藝節目代表《快樂大本營》為例,探析娛樂類電視綜藝節目在瓶頸期如何進行“自我拯救”,分析其創新改革發展的方式。
1997年,《快樂大本營》誕生,這時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處于初期階段。最初,《快樂大本營》形式與晚會相似,幾期之后模式改變,以娛樂性和互動性為主。2002年,《快樂大本營》策劃“快樂之旅”活動,讓欄目走出演播廳,走向戶外。從2004年開始,欄目將視角對準普通觀眾,逐步嘗試“海選”“真人秀”等新概念。2008年以來,節目形式轉變為邀請明星嘉賓進行訪談和互動游戲,這一形式逐漸趨于穩定。十多年來,《快樂大本營》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欄目改版,但仍會進行板塊或專題的創新。
從《快樂大本營》的發展概況可以看到我國娛樂類電視綜藝節目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的整體發展方向。從最初的晚會節目到大膽創新借鑒港臺風格,形成“明星聚會式綜藝”模式,再到逐漸探索“真人秀”“選秀”形式,2005年的《超級女聲》更是掀起全民海選的熱潮。此后開始借鑒歐美、韓國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并與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環境相結合,創造出《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等優秀電視綜藝節目。近幾年,電視綜藝節目更側重垂直細分化,重視創新發展,力求打造出更多優質電視綜藝節目。
內容吸引力較低,收視率依靠情懷。《快樂大本營》播出初期,因其形式的創新性贏得觀眾的關注。之后,遵循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導向進行了“真人秀”“草根化”等改革,2008年確定了“明星訪談+游戲互動”的長期發展模式,此后較長時間里只進行了游戲環節等小型創新,沒有進行大型改版,使得節目流程變得程式化。后來,由于播出時長由120分鐘縮減至90分鐘,嘉賓訪談的環節也被取消。而程式化流程極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從而導致觀眾流失。電視綜藝節目中內容是關鍵性因素,內容的趣味性、新穎程度和文化內涵往往決定節目的口碑和熱度,因此,內容缺乏創新是電視綜藝節目面臨的嚴峻問題。
《快樂大本營》作為“綜藝常青樹”,在其23年的發展過程中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長大,許多人已習慣在周六晚上觀看此節目。而在內容缺乏吸引力的前提下,支撐觀眾觀看的原因僅僅是情懷。但是一檔電視綜藝節目不能僅僅依靠觀眾的懷舊情懷來維持,如果一檔電視綜藝節目只剩下“情懷”作為收視率的保障,則說明節目已不再具有活力和市場競爭性,那該檔節目勢必將走向下坡路。
泛娛樂化現象出現,宣傳文化能力較弱。《快樂大本營》的節目定位是綜藝性娛樂節目,受眾群體為以青少年為主的年輕一代,強調青春與活力,這也決定了節目的特點是輕松、幽默和搞笑。但節目逐漸出現了泛娛樂化現象。所謂泛娛樂化現象,指的是電視媒體制作、播出的格調不高的娛樂類、選秀類節目過多,人為制造笑料、噱頭,“惡搞”“戲說”過濫,甚至連新聞、社教類節目也摻進“娛樂”元素。娛樂是為了使大眾獲得精神層面上的滿足,但泛娛樂化更多是節目商業化的體現。電視綜藝節目的泛娛樂化會使節目水準下降,也會帶來文化內涵的缺失。缺乏精神內核的娛樂只會帶來短暫的精神快感而無法帶來美感,如若不能通過節目達到傳播優秀文化的目的,那么節目也只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義了。
網絡綜藝節目勢頭強勁,電視綜藝節目面臨挑戰。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綜藝節目近年來迅速崛起。相較于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網絡綜藝節目是由視頻網站主導,基于互聯網生態研發、制播并面向網絡用戶的節目。起初只是將電視綜藝節目版權賣給視頻網站,而后臺網聯合,視頻網站地位提升,從接受方成為聯動方,近幾年,視頻網站逐漸將重心轉移到自制綜藝節目上,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占據綜藝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從播出方式來看,網絡綜藝節目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跳過廣告,并提供暫停、快進等功能,還可以通過評論、發彈幕等方式做到實時互動;而電視綜藝節目只能在固定的時間播出,且不可以進行跳過或回看,受到了單軌播放的限制。從節目形式來看,網絡綜藝節目種類多樣、數量龐大,覆蓋的受眾群體更為廣泛,用戶可以憑借自己的喜好關注特定內容;而電視綜藝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因為受到節目排期的限制,節目數量也相對有限。從節目監管來看,雖然近幾年網絡綜藝節目受到的監管力度加大,但在網絡綜藝節目發展初期,節目受到的限制少,這也是促進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電視綜藝節目作為傳統綜藝節目模式,節目受到的限制較多,接受范圍有限,對節目發展產生影響。網絡綜藝節目的崛起為電視綜藝節目帶來嚴峻挑戰。
把握市場:分析受眾群體喜好。《快樂大本營》自誕生起就對節目定位有著清晰的認識,制作組從青少年群體角度出發,在嘉賓選擇上邀請青少年喜愛的明星參加節目,還推出輕松愉快的游戲例如,“啊啊啊啊科學實驗站”,不僅有趣味性,更具備科教性。在環節設置上,節目組會選擇能引發當今青少年共鳴的內容,以此來提高節目的吸引力和觀眾黏性。同時,制作組還會及時把握當下熱點話題,將其滲透到節目環節中。
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開始意識到自我意識和判斷能力的重要性。身處不同環境中的受眾,在進行信息選擇時,出現了更多的可能。娛樂方式的多樣性讓大眾具有更多選擇性,隨著綜藝類型和傳播方式的變化,受眾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受眾參與度的提高就要求節目生產內容創作要有更高的水準。
內容改版:立足時代背景,多角度切入,創新性發展。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離不開節目內容的創新。《快樂大本營》分別從環節設置、版塊創新、主持群調整等方面切入,完善節目內容。“明星訪談+互動游戲”模式確定后,制作組不斷更新游戲內容,以避免受眾產生審美疲勞;欄目也適當對版塊環節進行創新,如2017年正值節目播出20周年之際推出了“不好意思讓一讓”版塊,2019年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推出了“贊贊我的國”專題,獲得廣泛好評;節目也對主持群進行調整,“閃亮新主播”活動通過觀眾參與投票選拔主持人,從而形成了如今的“快樂家族”。2020年,欄目決定啟用新人,推出“站穩了朋友”來選拔新的主持人。但該版塊播出后收視率下降,證明創新改革也并非都能帶來進步,也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同時,《快樂大本營》緊跟時代步伐,從2017年起不斷推出公益活動,體現出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推出的“我腦厲害啦”等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游戲,也增強了節目文化內涵,起到了文化的引領作用。
《快樂大本營》多方面的創新發展是我國娛樂性綜藝節目改革創新的一個范例。電視綜藝節目在瓶頸期時應當學會“自我拯救”,從節目內部進行創新改革,不斷充實節目內核,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平臺融合:多屏互動擴大傳播形式。現今,新媒體發展勢頭強勁,電視綜藝節目應當突破平臺的限制,實現多屏互動發展。《快樂大本營》節目方在視頻網站發展初期就將版權賣給平臺進行網絡播出,拓展了節目的傳播途徑,提高了節目影響力。臺網聯動時期更是在芒果TV推出衍生節目《大本營的秘密花園》,讓觀眾不僅能夠觀看到臺前故事,也能了解幕后花絮。而節目的預告、精彩片段更是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播放,實現了宣傳的全平臺覆蓋。
全媒體時代,跨媒介播出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電視端本身的固定性在全媒體時代限制了綜藝節目的發展,而新媒體平臺正是打破限制的有效媒介。電視綜藝節目不應當固步自封,要在傳播形式方面積極創新,保持節目的生命力。
文章通過對《快樂大本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的分析,探析在全媒體時代下娛樂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方向。互聯網時代對娛樂類電視綜藝節目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電視綜藝節目應當雙管齊下,綜合節目自身和外部環境進行創新改革,以尋求更長久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