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在省市兩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全體演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揚州市揚劇研究所的藝術生產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衣冠風流》《史可法——不破之城》《鑒真》等藝術精品層出不窮。不論是在蘇中地區廣袤的田間地頭,還是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劇場,都收獲到了觀眾的掌聲與鮮花,相關劇目、相關明星演員在各種獎項的評比中也收獲頗豐。古老的揚劇藝術成功的實現了在新時代中的“逆襲”。筆者作為一名舞臺監督,自然需要全情投入于每一部作品的創排和演出的幾乎所有環節,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時常思考我們的演出為什么會如此受歡迎?我們的作品為什么會在與同行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我們的優勢在哪?我們的不足又在哪?寫作本文,也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對近年來揚州市揚劇研究所在藝術生產中的一些經驗加以總結。
作為舞臺監督,有人時常會為一些裝置和器具的搬運發愁,也時常會為部分演職人員的遲到早退而惱火。這邊演出很快就要開始,那邊還在急急忙忙的補妝……但是這些都不會在揚州市揚劇研究所發生,因為我們有一支高素質的演職人員隊伍,大家對于這個集體都充滿了珍惜與感恩。不論是崎嶇泥濘的村道,還是現代化的劇場里,包括主要負責人在內的所有員工都會一起搬運道具,演出前一起幫忙裝臺、演出后一起幫忙整理器材,沒有人會因自己的“身份”而搞特殊化。除了確屬不可抗力的事項發生以外,也沒有演職人員會無故缺席排練和演出工作。因此,作為舞臺監督,我的工作就變得相對容易,或者說不會因藝術創作之外的事項而有所添堵。
不論是在基層的搭臺演出還是在劇場內的演出,我們總會自發的在演出之后將化妝間和試衣間等后場區域打掃的干干凈凈,相關的桌椅也擺放的整整齊齊,幾乎不用保潔人員再做二次的打掃。
應該說,這些方面都是藝術創作和生產之外的日常瑣事,但就是這些的積累、就是這些的疊加,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狀態都有了顯著的提升,我們這支隊伍充滿了凝聚力,全體員工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活力和動力,也就形成了激情與責任并存的團隊文化。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支愛崗敬業的團隊,我們的藝術創作之路有了最為穩固的根基和保證。
2004年以來,揚州市揚劇所(原揚州市揚劇團)在中國劇協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文化部文化表演獎、各級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中國戲劇節評選、國家級藝術基金資助等等領域內都已有所斬獲,明星演員李政成在中國戲曲屆也有了顯著的聲望與影響力。可我們依然毫不滿足于所取得的成績,近年來更是多策并舉的走出去與引進來,不斷向京昆取經、向越劇看齊,在編、導、音、舞、美等各個方面都在積極尋求更大的突破,不斷邀請相關領域內國內頂尖的創作團隊加盟到精品工程的創作之中。作為舞臺監督,自己也有幸見到了韓劍英導演、趙震芳作曲、邊文彤舞美、楊慶錦燈光等一大批國內知名的藝術工作者的風采。
日常的排練過程中,所有成員都一絲不茍,排練場內沒有嬉笑打鬧,也沒有高聲喧嘩,有的只是一絲不茍地跟著導演的節奏去體會劇情、跟著作曲的思路去揣摩唱腔。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獨創出“以排帶演”的方法,用鏡頭記錄下日常的排練情況,然后分發給相關個人,通過反復觀看以達到自己審視自己、自己回看自己、自己分析自己、自己總結自己的目的,進而發現自己表演中的缺陷和不足。
作為舞臺監督,這一切我都歷歷在目。看見同事們有這樣近乎于“苛求”般的工作狀態,欣喜之余也不免發出長嘆,如此這般的執著與認真,如果不能取得最終的演出成功,或許只能說明是上天太不眷顧揚劇了。
戲曲本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就揚劇來說,囿于地方劇種的特質,可能“雅”的成分要弱于“俗”的占比。當然,這也是相對的,不同的觀眾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很顯然,從近年來的創作實踐看,揚劇、或者說揚州市揚劇研究所的揚劇作品,在“雅”這一方面有了明顯的變化。
首先,這種變化表現在聲腔的改革上。通俗唱法理念的灌輸和科學發聲方法的運用,這是揚劇市揚劇研究所近年來在聲腔探索上的成果。這種聲腔,既有傳統戲曲的精髓,也有流行歌曲般朗朗上口的節奏,加之對曲牌體音樂架構的改革,通過添加更多板腔體音樂的元素,揚劇的聲腔變得與時代發展更為契合、也更符合現代人對于音樂的理解和偏好,因而我們也收獲了更多揚劇本土以外觀眾的喜愛。
其次,這種變化體現在劇本的創作上。作為地方劇種,才子佳人風格的題材自然是最為受到觀眾喜愛的。但如果一味的局限于這樣的風格之中,文藝作品所應有的啟智開蒙的作用、所應發揮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色就很難得到發揮。因此,揚州市揚劇研究所在新劇目的創排上進行了諸多的思考與探索。圍繞著揚劇歷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我們挖掘和整理了講述東晉名士謝安的《衣冠風流》,二度創排出與在揚州家喻戶曉的愛國英雄史可法有關的《史可法——不破之城》、反應鑒真大法師東渡扶桑的歷史劇《鑒真》等一批有厚度、有深度的高質量作品。因為這些題材的引入、因為對這些歷史事件的講述,與省內其余地方劇種相比,揚劇這個劇種也變得更為有張力、更為有魄力、也更為有舞臺表現力。
再次,這種變化也體現在演員的表演上。眾所周知,揚州市揚劇研究所有一批中國戲曲學院畢業的本科生,她們在唱念坐表等方面都接受了專業且高效的科班訓練。因而有他們加入的演出,其規范化和科學化的舞臺呈現自不必多說。除此以外,我們的其他同事也在不斷的思考如何將舞臺表現呈現的更規范、更大氣。就以《衣冠風流》《史可法——不破之城》等作品的創排而言,著名昆區表演藝術家黃小武、胡錦芳等前輩京昆名家曾數次來到揚州,對于演員的形體和身段逐一進行了點撥與指正。事實上,作為地方劇種,大多數的揚劇演員可能都對“唱”更為上心,對于表演而相對并不是太鉆研。而近年來我們在表演方面的努力與付出恰恰是拉開與同行層次、逐漸提高揚劇藝術層次的最鮮明特征。而在這一過程中,京昆名家的持續助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舞臺監督,我需要在現場演出時行走在臺上臺下,時常也會與觀眾、特別是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觀眾的溝通交流,通過他們的笑容和掌聲,我知道揚劇在聲腔上的思考和改革得到了他們的充分認可。
以上所述的三個方面,分別對應著精神狀態、工作態度、專業能力等方面。作為舞臺監督,這些都是自己在平時工作中的真實見聞,也能算是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定藝術成就的原因總結。當然,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在今后的藝術生產過程中,我將繼續立足本職崗位,盡職盡責將舞臺監督的相關工作做好,為單位在新時代的新征途中貢獻自己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