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跨界”“融合”“轉型”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媒體產業發展的指定動作。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使傳播語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跨時空傳播、去中心化、互動交流、尊重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大數據精準推送,新媒體的諸多傳播特性,讓線性傳播的老牌傳統媒體——廣播面臨巨大的挑戰。來自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與此同時,廣播的主要收聽群體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居家收聽的比重正在不斷下降,而移動收聽比重逐漸攀升。來自公安部交管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機動車保有量3.4億輛,全國66個城市汽車數量在100萬輛以上,其中11個城市如北京、成都等超過300萬輛。對于傳統廣播媒體來說,不管是蓬勃發展的新媒體形式,還是逆勢增長的收聽人群,都隱藏著巨大的機遇。只有搶灘移動用戶市場,才能占領先機,拓展媒體影響力。
以手機、平板電腦為渠道的隨身移動收聽群。傳統廣播“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和手機客戶端)的標配,官方網站的建設,再加上與一些知名的音頻客戶端(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的合作等方式,已經實現了廣播節目的網絡化呈現,實現了對移動媒介的節目覆蓋。特別是在一些知名的手機音頻APP上,諸多廣播電臺節目可以直播和點播收聽,完全打破了時間與空間限制,成為諸多移動人群隨身收聽、獲取資訊和休閑娛樂的首選。
以車載媒體為渠道的伴隨性移動收聽群。中國廣播索福瑞媒體研究(CSM)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35個城市的廣播整體收聽率繼續呈現下滑態勢,廣播用戶規模維持在6.8億人,但是車載終端的收聽市場卻呈現結構性增長的趨勢。而來自于賽立信媒體用戶及其廣播收聽率的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車載廣播用戶4.01億,近六成廣播聽眾為車載人群。如何抓住小空間伴隨移動收聽群的耳朵,搶灘這一市場,成為廣播人必須解決的問題。而在這一塊,網絡電臺成為重要的競爭者,它們也在積極布局車載終端的音頻市場。
以智能家具傳輸終端為渠道的居家收聽群。這一收聽群體更多的是一種對未來的暢想,未來的家居環境將會更加智能化,任何一款家具和電子設備都有可能成為可以接收信息的終端。這樣的畫面人們在電影中看過多次,冰箱的表面、普通的臺燈、透明的茶幾,只要簡單地改變功能,就可以成為一臺接收器,隨心所欲地顯示各種信息產品。
音頻的智能接收可能更容易實現。比如現如今很多家庭都會有的“阿爾法蛋”“天貓精靈”等,就實現了智能化的人機對話,精準地播放用戶想聽的內容。
總體來看,移動互聯網紅利迸發的同時,對傳統廣播帶來的沖擊也非常明顯。傳統廣播的優勢,比如說短平快的新聞資訊、受眾關注的交通資訊已經逐步個性,但遠遠比不上如“今日頭條”等新聞資訊客戶端以及導航客戶端的數字化、精準化、定制化,廣播節目從形態到功能的創新已經迫在眉睫。
幸運的是,目前廣播媒體在融合轉型的過程中,已經建立起了傳統廣播電臺+官方網站+網絡電臺+微信微博公眾號的立體傳播矩陣,再加上積極與頭部媒體合作,目前整體的影響力依然得到了保持并擴大。
立足內容優勢,打造品牌節目影響力。互聯網時代,傳統廣播依然應依靠經驗豐富的采編專業隊伍、主持功底扎實的優秀主持隊伍,充分發揮專業制作優勢,生產優質音頻產品,立足內容優勢,再拓展傳播的疆界。值得人們關注的是,現如今音頻市場也是競爭激烈,只有具有品牌知名度的節目才更具有辨識度,讓聽眾過耳不忘。而品牌知名度的打造,就需要多管齊下的舉措,優質的內容,傳播渠道的拓展,節目的市場推廣,與聽眾不斷互動溝通等,這些都必不可少。
升級音頻數據新聞形態,滿足高端人群的新聞需求。一般來說,移動高端聽眾群體對于音頻數據新聞的需求量旺盛。來自于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2015年一項調查顯示,車載收聽人群中,男性聽眾接近七成,其中24-44歲的中青年超過64%,個人月收入也在5000元以上,這是一個學歷較高、消費能力較強的受眾群,對于資訊他們的需求也更加高端化。他們往往對新聞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無論是財經新聞還是時政新聞,他們都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新聞解讀。
信息爆炸時代,受眾最不缺的就是海量化新聞資訊,他們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各種渠道來獲取訊息,但是很難看到權威的新聞解讀、全面而有深度的調查報道。再加上網絡時代車載收聽人群的特殊需求,廣播媒體不能再滿足于簡單的新聞播報,必須升級音頻數據新聞的形態。對一則新聞事件除了報道最新的動態資訊,還要深挖新聞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幫助聽眾全方位地了解新聞事件,讓重大新聞報道全面而權威,這樣才能與網絡新聞形成差異化競爭。
依托主持人名片效應,大力開發新媒體節目。現如今,網絡直播和短視頻成為新媒體最火的傳播形式,在這兩種新媒體形式中,主播的作用非常大。廣播媒體的主持人本身語言駕馭能力強、主持功底過硬,擁有一部分聽眾基礎,如果能夠圍繞主持人的個人和氣質,來打造更加適合在移動終端傳播的產品,無疑能夠成為廣播媒體在媒介融合中的重要突破口。打破傳統傳播的播音模式,揭開廣播主持神秘面紗,依托主持人的名片效應,大力開發短視頻和直播產品,打通線上和線下產品,可以更好地實現傳統廣播的跨界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傳統媒體集新聞、教育、娛樂與服務這四種功能于一身。新媒體同樣肩負這四種功能,而且完成這些功能時,與受眾的聯系更加緊密,平等地互動交流,讓用戶能夠在成為受者的同時也是傳者。當眾多的新聞資訊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能夠在大數據運算的基礎上,精準地向用戶推送資訊時,傳統廣播泛泛而談的新聞內容還能吸引廣大受眾嗎?當百度地圖、高德地圖能夠給人們精準地規劃路線,指出交通擁堵等及時路況時,傳統廣播還能提供哪些更精細、更特色的服務?答案很簡單,未來廣播只有實現節目功能的突破與創新,才能生產出更精致、權威和個性化的內容。
立足本土優勢,調用新聞資源,開拓新聞對話途徑。任何時候,傳統主流媒體作為黨的耳目喉舌的身份不會變,因此在溝通民意、調用政府新聞資源方面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廣播媒體亦是。在移動互動網時代,廣播媒體要立足本土的優勢地位,開拓公眾與政府新聞對話途徑,促進政務服務的公開化和智能化,將政府的信息服務、問題解答與廣播行為結合起來,這是一種新媒體無法實現的功能承擔。
這種做法雖然在國內還沒有普遍開展,但是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國內的政務微博興起于2011年,發展至今,一些地區已經實現了與媒體緊密合作,實現了新聞回應、信息溝通和服務功能的結合。比如人民網新媒體目前確立的發展戰略就是要打通政務微博與新媒體用戶的通道,在老百姓與政府部門的之間搭建一個溝通渠道,深度挖掘公眾需求,充當社會公器功能。
做好專業,結合新科技探索更精準的服務功能。當下的私家車媒體終端已經可以通過語音進行歌曲點播。國外的車載廣播則結合行車地點的變化,可以給出更加精準的路況播報,并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信息,進行有趣的播報。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技術完全可以在廣播媒體發揮更多的作用,肩負起更加精準的服務功能。要實現更加精準的服務,難度不在于技術,而在于專業化,要真正分析聽眾的需求,為他們量身打造真正需要的服務。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同臺競技,更年輕、更高端、對信息科技靈活應用的受眾成為媒體爭奪的焦點。只有適應移動客戶的需求,順應科技發展的趨勢,打磨出更有特色、更有品質的優質內容,方能在白熱化的音頻市場殺出重圍。融合發展的真理是內容為王,融合發展的突破在于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廣播節目必須實現形態與功能的不斷創新,方能鳳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