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冉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116)
音韻學與文字學、訓詁學并稱傳統小學,是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必修課程。學好“小學”對語文基礎教育大有裨益,字理教學就是一個成功的先例,而音韻學在中小學運用得就不如人意了。我們應認識到音韻學的重要作用,科學合理地將其落實到語文課堂中,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在歷經上古、中古、近古、現當代幾千年的發展以后,其語音、語義和形體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習音韻學,不僅可以了解漢語語音的流變,更有利于深入把握漢語發展史,學會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漢語問題。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漢民族共同語。①普通話是我國的通用語言,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當今社會的基本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漢字漢語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要求學生能夠針對語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例如網絡語言與漢字漢語規范問題、方言與普通話關系問題……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努力促進祖國語言文字健康發展。②
盡管我國普通話推廣工作已取得很大成就,但農村一些地區方言仍然占優勢,還有一些方言區 n 與l 不分、前后鼻音不分。語文教師掌握了音韻學知識,就能根據發音原理,糾正錯誤發音,讓學生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按漢字六書的分類,形聲字占據了漢字的半壁江山,易出現“秀才讀半邊”的窘境,學習音韻學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形聲字。許慎《說文解字》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③“河”從水可聲,“可”“河”讀音相差不大。但“江”從水工聲該作何解呢?原來,“工”舊讀gāng,gāng 與jiāng 就解釋通了。教師教授音韻學知識,能促進學生對形聲字的理解。
通假字來源十分廣泛,有古今字(如“反”與“返”)、異體字(如“岳”與“嶽”)、假借字(如小麥之“來”借為來去之“來”),還有相當部分有意(避諱)或無意寫的別字。清代王引之《經義述聞》記載:“訓詁之旨,本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因聲求義”是訓詁的重要方法,教師講授、學生學習一些必要的音韻學知識對理解通假字的原理很有用處。
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律詩占很大比重,押韻就是教學重點之一。但是由于古今語音的變化,很多原本押韻的詩歌用普通話讀來并不押韻,甚至相去甚遠。如唐代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④五言絕句一般首句入韻,但“斜”與“家”“花”似乎并不押韻。如果教師掌握音韻學知識,就能向學生解釋:唐代“斜”讀siá,原本押韻,有些教材讓學生讀xiá,筆者以為是不需要的,一是xiá 并非其唐音,有為押韻而押韻之嫌;二是“斜”并非處處需要變讀,此處變,別處又不變,會造成學生使用的混亂;三是古音多是今人推測的,不一定確切。因此遇到類似的問題,筆者認為應教學生用普通話讀,但要告知學生其中緣由。
學習音韻學還有利于把握詩歌的音樂美。掌握五言、七言律詩對平仄的要求以及四聲八病、拗救、平仄尾對詩歌情感的影響等知識,對詩歌教學大有用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設相關的校本課程,發揮其促進學生智育、美育的作用,一舉兩得。
首先,要想運用好音韻學,須先在思想上重視起來。音韻學與文字學、訓詁學有著天然的聯系,掌握了這些,很多語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教師不能將音韻學視作高深晦澀的學問避而不談,應該認識到它的重要性,迎難而上。
其次,要加強和改革師范教育。師范生走出校門就是教師,未來教育質量全賴師范教育。今后應加強和改革師范教育,讓學生扎扎實實學好專業知識,將來走進課堂才能避免出現被學生“一問就倒”的窘境。
最后,基礎教育教師教授音韻學知識時,講授內容應點到為止,切忌長篇大論,一味講解;方法上應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避免空洞說教。總之,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程度,恰當運用音韻學知識,發揮其促進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
注釋:
①黃伯榮,廖旭東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0.
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23.
④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2:6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