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財務會計以企業會計準則為依據,稅務會計以稅法為導向,兩者存在共通之處又有差異。企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有利于滿足我國稅制改革和會計體制改革的需求,有助于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有助于提升企業會計實踐能力。本文從企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必要性出發,對企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企業;稅務會計;財務會計;分離;必要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為刺激實體經濟的經營活力,我國出臺了各項稅收減免優惠政策。但對于企業而言,只有了解這些政策并且依法依規納稅,才能享受政府和法律的保護,才能從稅收減免優惠中獲得實惠。由于稅務審計和財務審計的憑證有很大重疊部分,因此很多企業稅務會計職能和財務會計職能合并在同一個部門。但這對于企業會計審計監管十分不利,因此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分離是大勢所趨,但是,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到一定程度時需要相互協調,加強兩者之間的聯動性,為企業財稅工作保駕護航。
一、企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必要性
(一)分離符合我國稅制和會計體制改革的需求
在過去,我國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賴“土地財政”政策,隨著居民部門杠桿率的增加,土地財政已經到了一個轉折的臨界點,地方財政對企業納稅的監管也將進一步加強,這一變化對于中小企業的影響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逐漸體現。由于財務會計本身就依賴會計準則條例記錄并計算企業日經營財務數據,而這些數據也是稅務會計核算的基礎,對于大部分中小企業而言,財務會計職能和稅務會計職能往往都合并在同一個部門。由于納稅監管并不十分嚴格,只要企業納稅在合理水平,一般稅務核算上的小錯誤在發現后并不會嚴厲處罰對應的企業。但隨著營業稅改增值稅的稅制改革確立,企業需要對上下游企業以及企業自身所開發票進行集中管理,由于發票可以作為退稅和抵扣稅款的依據,此時就會因為各種情況出現開票金額和實收金額不一致的情況。這將導致根據發票金額核算出的結果與實際收支不一致,如果實際收支金額與發票核算金額差異較小,通過財務處理進行合理調整并不會產生多少問題。但如果差異較大,那么企業就可能面臨稅務稽查,核查其是否存在偷稅漏稅行為。因此,企業的每一筆收支產生的發票都需要有專人進行管理,如此就產生了“抄稅”職能,另外申報稅款、退稅以及抵扣也需要專人進行處理。
(二)分離之后更有利于企業的管理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有助于企業提升管理和決策能力,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升企業內部調整會計核算方法的靈活性
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分離后,財務會計可以更真實地在報表中體現企業的實際收入和支出而不受發票金額與實際收支不符的影響,可以根據存貨變動調整資產價值,另外發票金額也可以在財務報表中單列出來,讓管理人員發現市場實際商業運行中的規律并調整經營策略。
2.避免稅務風險
由于我國稅制改革依然在進行中,各種免稅減稅政策時有變動,企業需要有專門的人員了解這些稅務相關法律和規定的變動,保證企業經營過程中不會觸犯稅務相關法律。同時,對于虛開發票、發票金額與實際不符等情況也有了專門人員進行約束和管理,使企業能夠及時發現員工借用發票牟利以及偷稅漏稅等法律風險。
3.提高企業合法避稅、節稅的能力
企業要提高經營利潤稅務管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中小企業由于直接面向普通消費者或許可以通過少開發票減少稅務支出,但大中型企業卻必須嚴格遵守稅法。這些企業利用政府稅收優惠政策合法避稅節稅就成為企業稅務管理中關鍵的一環。而合法節稅的關鍵在于對發票等納稅憑證的管理,企業需要稅務會計對增值稅專用發票等可以抵扣稅款的發票進行集中管理,需要根據政府補貼、稅收優惠政策等調整經營策略,這些都需要稅務會計的參與和幫助。
(三)分離有利于提升會計實踐能力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有助于會計實踐能力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財務會計對企業資產價值變動的感知能力
由于稅務會計被單獨列出,財務會計更多地負責內部審計,稅務會計負責稅務報表審計,財務會計可以在不考慮納稅的情況下更加真實地評估存貨因產品價格波動而產生資產價值變動,從而為企業調整資產出售策略提供依據。財務會計也可以更真實地記錄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情況,從而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研發投入產生無形資產的情況。
2.更好地把握關聯企業之間交易的收支平衡和市場競爭
一個企業集團往往掌握著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這些企業間存在諸多關聯交易,很多外企集團企業過去就存在轉讓定價避稅的案例。尤其是形成產業聯盟后,企業可能通過聯合定價(市場競爭)的方式在短時間內擠壓競爭對手的生產空間并產生較大虧損,然后在市場出清后提高價格提高利潤,并通過過去虧損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合法避稅。
3.幫助企業指明成本控制方向
稅務會計的稅務報表會將各個業務所需繳納的稅款進行匯總,企業管理者會分析各個項目繳納稅款是否合理,是否在企業承受范圍內,并對其中產生稅費較多的業務進行調整。部分企業甚至會為了避稅而合并吸收公允凈資產為正但連年虧損的企業,通過遞延所得稅資產進行節稅。
二、實現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互分離協調的對策
(一)加強稅務會計理論體系建設
加強稅務會計理論體系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加強企業管理者對稅務管理的認識
很多企業管理者并不十分清楚稅務管理的重要性,同時為了減少審計成本將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合并為同一職能,這使得企業獲得的財務報表往往并不能真實反映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稅務報表也存在諸多差錯。加強管理者對稅務管理的認識有助于企業依法依規納稅,幫助企業根據稅費支出調整經營策略,提高企業經營利潤。
2.加強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對稅法和稅費減免政策的認識
為了提高實體經濟活力,政府經常調整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稅務會計首先需要對這些政策有很清晰的把握才能讓企業更好地利用這些政策獲利。同時,財務會計也需要對稅法有一定了解,一方面財務會計可能參與稅務審計,另一方面,提高對稅法的認識也有助于會計更好地遵守相關法律。
3.加強對各種收支憑證的認識和管理
財務會計總是習慣將一些與實際憑證不符的款項納入“財務費用”“折讓折扣”“沖減應收賬款”等方式處理,這種方式雖然讓財務報表收支平衡,但由于發票憑證的存在,實際計算納稅金額依然以發票為準,這就使得企業可能多繳或少繳稅款。因此,企業需要加強對各種收支憑證的認識和管理,盡可能保證實際收支與發票金額等憑證一致。
(二)強化稅法與會計準則相互適應
強化稅法與會計準則相互適應主要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因稅法產生的會計審計項目
由于稅費繳納和管理需要以及稅法的原因,如遞延所得稅資產等被納入會計審計的項目。又由于這些項目可以用于調節利潤,這就使得企業為了財務報表“好看”而產生了盈余管理的需求。財務會計合理把握這些項目的真實價值有助于企業進行“盈余管理”,從而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2.資產價值的調整
由于《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六條規定,“企業的各項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投資資產、存貨等,以歷史成本為計稅基礎”,因此企業存貨等價值的減少不影響實際應繳納的稅費金額,但這些資產有時會作為融資抵押物,進而影響企業融資成本。因此,在稅務報表中與財務報表中對他們進行的操作也存在差異。企業往往習慣在經營情況較好時盡可能調低資產價值,而在虧損時調高資產價值,通過這種會計操作穩定自身融資成本。
(三)完善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內容
過去,企業會計信息披露主要是財務方面為主,而員工績效等與內部控制有關的內容則需要企業單獨進行統計審計。因此,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分離后,財務會計可以更好地專注于企業內部控制方面的審計。完善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主要指的是企業可以增加對部分內部控制情況的披露,這可以讓企業股東了解員工的工作動向,更好地了解管理層的管理水平,從而為企業所有人調整企業人員結構服務。完善會計信息披露也包括完善對稅務情況的披露,讓股東了解企業社會職責的履行情況,從而為投資人決定是否投資該企業提供參考。
三、結語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有助于兩者的相互監督,有助于企業調整經營和管理策略,有助于企業良性發展。企業管理者需要清楚稅費繳納的重要性才能確保自身經營的合法性,繳納稅費不僅意味著企業是正規經營也意味著企業在履行社會職責,意味著企業經營受政府和法律保護。因此,企業只有重視稅務,重視稅務管理,才更容易通過稅務管理在合法的情況下節稅,提高企業利潤,保障企業平穩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嘉琳.企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必要性分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5):115-116.
[2]涂華東.企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必要性及其措施研究[J].商訊,2019(33):52-53.
[3]秦成祥.企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必要性[J].納稅,2019,13(19):39.
[4]沈謙.企業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必要性以及對策探究[J].納稅,2019,13(11):29.
作者簡介:譚德愛(1989—),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本科,中級,主要從事管理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