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韶清
摘 要:2019年12月,國內暴發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3月23日,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下,以武漢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被阻斷。疫情期間,教育部辦公廳下發“停課不停學”的通知,在線教育正式走上歷史舞臺,并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系統帶來教學內容、教育方式、學習方式、教育功能、教育信息化等多方面的變革,啟示教育者要建立多維度教育評價體系、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建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呼吁培養學習型家庭、提高信息化素養等,從而真正促進“教”與“學”。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教育變革;在線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3-2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7-0011-02
一、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
潛伏期:2019年12月15日~12月30日,武漢各醫院陸續發現多名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7日,國家、省市專家組對病毒進行分離和基因檢測,發現“新冠”病毒。發展期:2020年1月10日,初步診斷新冠肺炎病例41例,新冠肺炎疫情開始。1月20日,全國各省市地區相繼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291人,31人死亡。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發酵期:2020年1月24日至2月16日,國內疫情持續擴散,現存確診病例數持續增加。2月17日,國內現存確診病例達到頂峰,累計確診病例70637人。衰退期:2020年2月18日,國內現存確診病例數開始逐漸下降。3月23日,中央明確,以武漢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被阻斷。
二、新冠肺炎疫情促進教育變革
為防止疫情蔓延,阻斷疫情傳播,疫情期間各省市、地區陸續下發居家隔離通知,禁止人員外出集會。為堅決打贏新冠肺炎防控阻擊戰,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號召各地要統籌利用電視和網絡資源,結合課程學習和戰“疫”專題教育,根據線上學習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發揮骨干教師和全體教師的作用,把積極推進和規范實施結合,為學生居家學習提供線上的指導服務。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停課不停學”舉措,促進了教育系統的多方面變革。
(一)對教學內容的變革——重視生命和健康教育
近代以來,我國全面引進“科學分科”教育體系,取代“六藝通學”,較快地提高了中華民族整體的現代科學知識水平,而傳統的“心性教育”“道德教育”“藝術教育”功能被相對削弱。2014年,教育部連續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兼顧學生生理成長、心理成長、社會文化各個層面,做到德、智、體、美、勞 “五育并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不僅促進了人們學習最基本的衛生防疫知識,還啟發了人們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思考,使得生命和健康教育更加得到重視。
(二)對教育方式的變革——在線教育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影子教育”,是利用校外時間對學校課程進行補充教育的一種現象。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學校、家庭和“影子教育”三個學習空間的邊界不斷被模糊、被淡化甚至被消除。疫情期間,在線教育作為“影子教育”的一種,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認真梳理總結前一階段“停課不停學”工作的基本情況,以適當的方式廣泛聽取教師、家長和學生等方面的意見,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分析研究存在的突出問題,加深對線上教育規律與特點的認識;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克服線上“隔空”教學存在的不足。從此,在線教育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三)對學習方式的變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從2015年起,教育部撤銷專業924個,新增專業8000個,對學生提出要具有終身學習素養的要求。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教育2030行動框架》,明確提出“人人可以獲得終身學習的機會”須成為世界各國制定素養框架的一個重要維度。疫情期間,學生進行居家學習。在缺乏學校和教師監管的環境中,自主學習能力是關鍵。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化成學生學習知識的指導者和解惑者。學生居家學習期間,不僅會出現“馬太效應”,還會出現學生階層的躍遷和重組。疫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鍛煉了學生的個人時間管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促使其自主制訂學習計劃,實現進一步的自主學習。
(四)對教育功能的變革——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在抗擊疫情阻擊戰中,教育系統通過對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了解和梳理,為疫情防控提供全面、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并及時做好防控信息的傳導,充分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同時,家庭教育為教育系統中的最小單元。要培養學生在無序的環境中也能堅持學習、堅持做自己該做的事的習慣,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正確引導。隨著5G、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學習型的家庭會成為學生成長生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教育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五)對教育信息化的變革——推進教育大數據的應用
“停課不停學”措施的實施,更加凸顯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在硬件上,不同地區之間教育信息化建設程度不一,教育資源不均衡,網絡教學條件差異化;在軟件上,不同教師的信息素養不同,應用教育信息化產品的熟練程度不一。十余年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是疫情期間 “停課不停學”的基礎;同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實踐也將進一步推動教育大數據的應用與發展。
三、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系統帶來的啟示
(一)變革多維度教育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無論對國家還是個人,新冠疫情都是一場大考。這堂深刻的考試啟示全社會要回歸到人才評價的本質標準上,重新構建教育考核與評價體系。除學校的成績外,科學地引入區塊鏈技術考評記錄及社會舉薦,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唯分數與文憑論的問題。通過建立多維度考評體系,落實“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回歸“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出國家和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線上與線下教學方式相結合,充分發揮教育平臺的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通過實施“停課不停學”的舉措,線上教育正式走上了歷史舞臺,并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是,學校、課堂等線下教育的功能仍然不可取代。未來,線上教育將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補充,成為更多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的備選。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教育與實踐,啟示未來教育方式要實現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通過有效地整合多方教育信息資源,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時代,形成相對集中的學習區域鏈,從而充分發揮教育平臺的作用。
(三)建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
當前,教育質量觀與評價觀仍然主要濃縮在以“中考”“高考”為中心的圈子里;社會存在唯學歷論,即過度追求學歷而輕視問題解決能力。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和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誠信、友善等品格素養。新冠肺炎疫情改革了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從由追求標準答案的被動學習走向為形成解決方案的主動學習。今后,學校應著重幫助學生增強活動體驗、建立團隊意識、進行項目化學習、培養系統思維,關注其心理健康,為其提供學習指導,幫助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四)呼吁家庭教育的回歸,增強教育的社會功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更承載著每一個家庭的未來。目前,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未能落地,具體包括:①生活即教育;②陪伴是最好的教育;③真實的學習;④進行勞動教育等。《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要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從而建立學習型組織。同樣,呼吁家庭教育的回歸,從而建立學習型家庭,不僅可以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學生,更是教育生態的良性促進,有利于提高教育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和民族應對重大災難和突發事件的能力。
(五)加強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積極開展教育大數據的研究與應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時期倒逼學校和教師將教學內容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在實施“停課不停學”舉措的過程中,教師的授課內容和質量受到自身信息素養的重要影響。因此,要加強對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提高教師隊伍的信息素養,幫助教師充分利用好在線輔助平臺、軟件、工具。同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線上教育,各教育平臺積累了大量教育數據,教育部門和相關研究者要積極收集、分析和研究教育大數據,及時轉化和應用研究成果,促進疫情中的“教”與“學”。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對全人類的巨大考驗。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已經接近尾聲,但全球的疫情傳播趨勢還在蔓延。新冠肺炎疫情,既是考驗,也包含機遇。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和祖國人民共同完成好這份答卷。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系統帶來多方面的變革和啟示,也對未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鐘南山院士說,“最好的醫生是你自己”。青山一道同風雨,相信當疫情結束時,教育界也將迎來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本刊訊.教育部部署導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J].中國校外教育,2020(12):129.
[2]鐘南山.鐘南山:留下點有價值的東西,就算沒白活[J].廉政瞭望,2020(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