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婉君
摘 要:在生態學與教育學深度融合的當下,學前教育開始將著眼點放于如何開發園本特色的生態課程資源,為幼兒營造親自然的學習與活動環境,其中田園課程是一個重要方面。盡管從課程資源開發的難度與便捷性等角度看,城鎮幼兒園相比農村幼兒園會遇到更大的難度與挑戰,但是實施的意義與必要性卻遠甚于農村幼兒園。文章探討了城鎮幼兒園田園生態課程的實施意義與策略,并圍繞課程的組織實施保證進行研究,以期為幼兒園生態特色園本課程的打造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田園生態;田園樂趣;特色課程;親自然教育;科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01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7-0121-02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頭街中心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是一所典型的城鎮幼兒園,就讀的幼兒大多一直生活在城市,對田野、鄉村、自然缺乏真實的感受和認知,這是屬于典型的“自然缺失癥”。盡管這種“癥”并非醫學上的疾病,而是認知與情感的缺失,但其仍對幼兒的科學認知,以及情感、審美和道德等方面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阻礙。如何讓城鎮幼兒追尋田園的樂趣,促進他們的全面健康發展?我園開展了自然生態特色課題研究,致力打造園本化的生態課程,讓幼兒靠近完整而真實的自然生態。
一、城鎮幼兒園田園生態課程的意義
城鎮幼兒園田園生態課程的打造一方面豐富了幼兒園的課程體系,突出了幼兒園的課程特色;另一方面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首先,有益于培養幼兒對自然的理性認識。城鎮的幼兒受到生活范圍的約束,缺乏對田園自然生態的真實感受。“大米從何而來,玉米是怎樣長出來的,南瓜藤是什么樣子的,蓮藕是生長在什么地方的,人們什么時候開始耕作”……城鎮幼兒對此基本毫無概念,而這對農村幼兒來說再熟悉不過了。田園生態課程的打造,讓幼兒有更多接觸自然與社會科學知識的機會,對幼兒綜合知識體系的構建大有裨益。
其次,有利于激發幼兒對田園勞動的熱愛之情。田園生態課程為幼兒勞動觀念與情感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幼兒通過種植農作物、澆水施肥、除草除蟲、收割莊稼、采摘瓜果等田園勞動活動,可以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從而樹立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
再次,有益于培養幼兒對農村與農耕文化的情感。城鎮幼兒在城市文化的裹挾之下,對農村與農耕文化的情感認知存在不足。通過田園生態課程,城鎮幼兒能夠了解農村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和簡單純樸的人際關系,感受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培養對農村與農耕文化的積極情感。這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二、城鎮幼兒園田園生態課程的實施
(一)引進來:讓田園生態環境在園“落戶”
環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對幼兒的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開展田園生態特色的園本課程,就需要立足于幼兒園的田園生態環境,讓幼兒在耳濡目染中獲得較為真實的田園生態學習體驗。
一方面,為了能足不出戶地在園內實施田園生態實踐活動,我們開辟出了一片專門的“種植園區”,既有公共種植區,又有屬于班級的專屬區域。我們請后勤人員在種植區種上各種花卉、蔬菜和水果,確保每個季節都有應季的作物供幼兒學習和活動。現在,“種植園區”成了幼兒游戲、勞動學習和科學學習的天堂,他們不僅在其中玩起游戲,還能參與寓教于樂的種植活動、采摘活動。當收獲自己種植的蔬菜瓜果時,他們非常自豪。另一方面,在布置幼兒園環境時,我們也盡可能多地融入生態元素,如教室里張貼了各種花草、小樹、昆蟲、動物的圖畫,搜集陳列了多種植物的種子和實物標本,每個幼兒還養了一盆綠色植物。在幼兒園的過道、墻壁上也特意進行了主題設計,并根據不同的季節更換主題,讓各種田園生態風光為幼兒園增彩。通過親自然環境的打造,幼兒獲得了較為真實的田園生態體驗,為特色課程的開展進行了有效的鋪墊。
(二)走出去:在田園社會實踐中寓教于樂
田園生態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自然性特征,更多的以真實的親自然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開展,因此要組織幼兒進行必要的戶外的實踐性學習。我們主要通過兩種途徑開展:
一是幼兒園組織的田園生態研學活動。幼兒園的戶外游學活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研學方式并帶動了研學旅行產業的發展,研學旅行機構層出不窮。研學旅行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能夠將活動范圍擴展到周邊區域,為幼兒園提供更多的選擇、更便捷的出行、更好的服務與更好的產品。我們在春季和秋季都會分別組織一次戶外研學旅行活動,以田園生態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在生態農莊等活動目的地,幼兒體驗了親自然的蔬菜瓜果采摘、拾稻穗、撿雞蛋、烹制“五彩飯”等田園勞動,還開展了趣味橫生的抓魚蝦泥鰍、捏泥人、制作植物標本等鄉村趣味的游戲活動,不僅學到了知識,也陶冶了身心,體驗到了田園生活之趣。
二是基于家庭親子的田園生態研學活動。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途徑,以家庭為單位,讓家長在節假日帶領幼兒進行親自然的田園研學旅行活動,效果良好。很多幼兒的祖父母在農村生活,家長可以以回鄉探親為契機,充分利用在鄉村短暫停留的時間,深入田間地頭、山野樹林等。比如,在春季讓幼兒家長組織親子田園種植體驗活動,讓幼兒在田間、菜園栽種農作物,家長借此向幼兒講解相關知識,以拍照、視頻“打卡”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家長與幼兒的活動熱情都十分高,效果良好。
(三)深融合:在五大領域教學中進行融合教育
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與藝術是幼兒園教育的五大基本領域,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應圍繞五大領域的教育來開展和實施,田園生態課程的實施也要與其有機結合起來。我們對此進行了以下融合與銜接:
(1)健康教育。一是將田園游戲引進來。農村具有原生態的游戲活動內容,如將稻谷、大豆等作物種子裝入布袋,縫制成沙包,開展激烈有趣的丟沙包游戲,城市的幼兒感覺非常新奇;利用隨處可見的小石子,幼兒之間可以開展“抓石子”游戲,很接地氣。二是結合營養健康知識開展教育。很多幼兒都不愛吃五谷雜糧,但它們卻能為幼兒的營養均衡保駕護航,教師可以給幼兒介紹無公害的田園生態綠色食品,讓幼兒多食蔬菜和五谷雜糧,幫助幼兒健康發育、強身健體。
(2)語言教育。我們可以以自然事物、田園生態景觀等為話題對幼兒進行語言訓練,如中班“神奇的樹”的教學,可以引導幼兒說說“我知道的樹”“樹的外形特征”“樹一年四季的變化”“樹幾歲了——年輪”等;在“春天來了”的語言教學中,讓幼兒說說鄉野春天的美麗景象。以田園生態為主題的語言活動更能激發幼兒“說”的興趣。
(3)社會教育。在田園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幼兒直接體驗農村多樣化的風俗習慣、純樸的人際關系、農業生產活動等,培養幼兒對農業、農村、農民的熱愛情感,使其樹立環保觀念。
(4)科學教育。田園生態課程為幼兒的科學學習提供了更豐富的素材和真實的學習與活動場景。圍繞植物種子、植物生長的學習,圍繞昆蟲、動物習性的研究,圍繞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探究,都可以結合田園生態學習主題活動開展。在田園社會實踐活動中,幼兒親自參與,通過看一看、找一找、聞一聞、嘗一嘗、問一問等不同的感知和探究方式來親密接觸自然事物與現象,獲得了更真實的學習體驗。
(5)藝術教育。在田園生態課程中更易展開原生態的藝術學習。在音樂教學中,以田園生態為主題的內容很多,如《春天在哪里》《小燕子》《蝸牛與黃鸝鳥》《土豆一家》《捉螃蟹》等,教師可以讓幼兒在歌唱中感受田園的自然和社會情趣;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繪畫來呈現田園景象,如“春天的田野”“小小蝸牛”“農民伯伯真開心”;還可以與手工創作結合起來,如在“好玩的樹枝”的手工課中,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想象用樹枝來擺出奇特的造型;在“有趣的橘子皮”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幼兒用橘子皮制作各種裝飾品,提高幼兒的藝術想象力。
三、課程保障思考
一是幼兒園組織保障。園本化的田園生態課程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幼兒園層面的組織協調,要從幼兒園的環境與硬件支持、經費支持、課程安排、人員安排和組織實施、安全保障、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綜合統籌。幼兒園行政人員要帶好隊、負好責,讓田園生態課程和活動順利、高效地開展。二是課程設置保障。要在教研組的統籌下進行田園課程的安排,將其與幼兒園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與藝術五大領域的課程進行巧妙融合,同時與幼兒園的繪本閱讀、區域活動以及德育進行融合,多角度、全方位地體現田園生態特色。三是家園共育保障。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方面,幼兒園田園生態課程的實施尤其需要家長的支持,特別是戶外田園實踐活動中涉及活動經費、活動時間、活動安全和親子陪伴等內容,都需要取得家長的支持,這需要我們切實做好家長工作,盡量地配合幼兒園的學習活動。四是產業與機構保障。近十年來,教育產業蓬勃發展,在市場的刺激下,教育機構推出了眾多研學服務項目,其中以戶外生態研學為主要內容的服務為中小學、幼兒園提供了必要的產業支持。我們可以與有良好資質的教育機構進行合作,讓這些機構為幼兒園提供田園生態主題活動的活動策劃、場地選擇、汽車租賃、安全保障等配套服務,讓幼兒園的戶外生態主題活動有更多的選擇、更優的服務、更好的效果。
四、結語
田園生態課程的開展為城鎮幼兒園的幼兒打開了一扇親近自然、親近田園的窗口,有益于幼兒掌握自然社會知識,體驗多樣的農村社會與生活,激發對農業、農村、農民的積極情感等。田園生態課程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幼兒園的綜合統籌,從園所環境、教學活動、實踐活動和外部支持等多角度進行協調。我們開展了與幼兒園生態教學相關的課題研究,并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相信在生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田園生態課程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傅麗君.農村幼兒園田園課程實踐研究[J].教師,2019(2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