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不舍晝夜。
隨著時光的腳步,我們辭別淺夏,走進仲夏。在這洋溢著生命力的季節里,無數歷經了艱辛險阻的豐碩果實,正無聲地孕育著。
據國家統計局6月15日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1-5月全國餐飲收入11346億元,同比下降36.5%;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2434億元,同比下降33.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依然嚴峻,餐飲業的損失仍維系在嚴重受損程度,但令人欣慰的式,降幅持續收窄,未來可期!
6月底,北京餐飲業在疫情中又一次受到沖擊,但不屈不撓的京城餐飲人依然砥礪前行。北京凱瑞御仙都餐飲投資控股集團敏銳地把握住疫情防控常態化趨勢,并積極制定應對措施。圍繞消費者,把追求高品質、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傾力在放心消費、健康消費上做文章,開拓探索出更加成熟的營銷舉措與經營思路。
放眼世界,隨著多國疫情趨緩,經歷風雨的海外中餐業有望迎來復蘇。比利時、法國、美國、意大利、挪威等許多國家的中餐業華商創新應變,共克時艱。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他們積極開拓“云端”連線,共享經營心得、共商突圍之道、共謀發展大計,創新烹飪技術、創新管理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堅定不移地走品牌化發展之路,業已成為海內外中餐人的共識。
品牌鍛造、創新發展,也源于薪火相傳的匠人精神。國寶級烹飪大師、魯菜泰斗王義均,13歲入行,從“小雜工”成長為“魯菜大咖”,躋身豐澤園60多年的廚藝生涯,他堅守著魯菜,也堅守著齊魯大地像山一樣堅定執著、像海一樣廣納百川君子之氣。以誠心凝聚匠心,傳承著魯菜的文化之美,也詮釋了大國工匠的涵養精神。
文化傳承往往飽經滄桑方得其真,而經歷了冬藏春播的夏季,總是充滿了無限生機,這也讓我們飲食文化中的“食與令合”隨之有了更多的選擇。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文化遺產系副教授、碩導張祖群,從時空劃分、文化傳播與遺產保護三個角度,引領讀者重新認識二十四節氣與飲食文化的“節氣性”。以新的文化表達與文化傳播方式,賦予二十四節氣和“中華節氣菜”嶄新的文化意義。為此,本期編輯不僅精心奉上了芒種、夏至等美味節氣菜,更有那些讓人們念念不忘各色燒烤、百變米粉、廣東人的花式糖水,還有臘雞文化史、蔬菜界“一哥”土豆的傳奇、咖啡的BODY、茶的奧妙……讓人等不及要來一場“夏日限定”的專享之旅。
味蕾得到滿足之余,也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烹飪教育研究新論》一書中,讓我們與作者一道,以“食”為核心,了解全國餐飲烹飪教育發展的艱辛歷程;《絲路上的華夏飲食文明對外傳播》,帶我們領略華夏飲食文明那極具生命力與親和力的根源所在,以及飲食文化在華夏文明對外傳播的歷史過程中的獨特貢獻。
冬去春來夏已至,過去的終將過去,而新的美好,將在六月重新起航。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