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有花
摘 要:上完《伯牙鼓琴》這一節課感觸很多,在這節課當中文言文中的情感充分體現了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老師還要善于與學生真誠、平等地交流,用自己的心去呼喚學生的心。教師、學生才能體會到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才能體會到伯牙子期的真情,與他們的感情產生共鳴。
關鍵詞:知音;理解;感情;抒發
情感教育一直是我們的教育教學重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我們發現情感教育始終貫穿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在學校、在社會中都有一些我們認為的好朋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多朋友變得陌生,友誼也就不再存在。在讀了《伯牙鼓琴》這篇文章后,我反復思考,怎么才能把課文中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展示給學生。《伯牙鼓琴》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這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被視為知音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知音是具有相同愛好,視為最真摯的友誼。知音不論出生的貴賤,他們的友誼不會因為別的原因而改變。然而我在上完這篇文言文之后,我心中有了一個新的想法:“知音”能不能成為學生?這個問題一直困惑了我很久,我覺得能行。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讀課文,把其中的字詞完全理解。通過讀課文,學習里面的生字詞,讓學生在自學的時候就體會鐘子期與俞伯牙之間的友誼,通過多讀、多理解,課文中鐘子期與俞伯牙之間友誼感染了學生。我深深體會到,一個語文老師,要想讓學生能從語言文字中受到感動,首先自己要有豐富的情感,要有一顆容易感動的心;其次,語文老師要錘煉自己的語言,用優美、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去烘托文本,讓文本語言、教師語言形成一個立體的回音壁,學生讀了這篇講述真摯友誼的文章他們的想法是什么?當老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用自己的心去呼喚學生的心。這樣,作者、編者、教師、學生,還有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才能產生共鳴。現摘錄兩個片段如下。
【片段一】(學生把文言文讀通讀順,對照注釋疏通文義后)
師:這篇文章中“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這句話我給學生講解的時候告訴他們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彈琴只是“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嗎?他還會用音樂表現什么?
師:(清風、明月……)當伯牙彈琴志在清風時,鐘子期會怎么稱贊?
(前面進行過“徐徐清風、皎皎明月”等AABC式的詞語練習。)
師:真是“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作為音樂家的伯牙,他會缺少贊美他的人嗎?他為什么獨視子期為知音?
(贊美聲是虛偽、蒼白)
師:是啊,當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他們不會稱贊——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他們不會稱贊——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師:現在終于遇到了知音。讓我們一起讀讀相關語句,體會伯牙找到知音的幸福。
【反思】在這一環節中,以“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這句為切入點,先讓學生順著作者思路補充伯牙彈琴時還會想到什么,鐘子期會怎么稱贊;然后引導學生從反面想,這樣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引導,既讓學生從情感上體會了子期是伯牙難得的知音,又進行了文言文語言的內化、運用訓練。在這一步,我引導學生將簡短的文字還原,再現成豐富的人物形象,學生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感染。
【片段二】當伯牙聽到子期死后,伯牙用一種極端的方式——破琴絕弦來哀悼自己的知音。這段話使兩個人的友誼達到了高潮,讓學生體會一個人失去了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朋友時心里的那種想法和做法。
學生認為伯牙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知音,因為子期的去世而沒有一個能夠懂自己的知音朋友?因此非常的悲傷,非常的痛心欲絕。
老師有感情地反復讀課文中這段話:“當我彈琴,志在高山時,誰會為我稱贊——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當我彈琴志在流水時,誰為我稱贊——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讓學生體會伯牙因為失去子期而感到痛苦和絕望,用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因為失去最重要的朋友而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引導學生面對伯牙的痛苦和絕望,想對他說什么?請寫幾句話。
【反思】在這一個環節當中學生體會到的情感都來自于多讀課文,體會課文中伯牙和子期的情感,從而體會知音間的那種真摯的友誼是世間最寶貴的。
上了這節課后,我對“知音”有了新的認識,學生可以是我們的“知音”,只要我們用情用心備課,我相信我們的學生會成為我們的“知音”,我們的課堂將會很精彩。一節課中,師生之間的一個眼神的交流,一次思維的碰撞,一個會心的微笑,都是心靈相通的表現,這就是“知音”。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5年規劃課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的探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BY【2015】G0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