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燕
摘 要: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現,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前置性作業,又稱為前置性學習,是郭思樂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其主旨是:先學后教。在授課前,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嘗試性學習,在上課時,結合教師的指導,補充完善對知識的認知,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因此,前置性作業設計合理,對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進而提高學習成績。那么,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如何設計前置性作業,既能使其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的奧秘,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呢?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類型;難度
一、前置性作業在設計時目的要明確
前置性作業是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前的自主學習,它立足于預習但又不是預習,其目的是讓學生有準備地進入課堂學習,所以,前置性作業在設計時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教師要根據每節課教材、目標的特點,緊扣重難點,設計一些難易適度、可操作的前置性作業。
例如:在一年級學習“認識鐘表”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我設計了這樣的前置性作業:
1.設計并制作出你喜歡的鐘表圖案。
2.你在制作過程中發現了哪些與時間有關的知識。
這樣的設計目的性很明確,就是告訴學生,作業的目的是認識鐘表,讓學生在經歷動手制作的過程中,發現鐘表的特征和知識,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二、前置性作業在設計時要立足于教材
教材是學習的本源,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前,一定要深挖教材,緊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從本班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結合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真地設計前置性作業。
三、前置性作業在設計時難度要適中
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作業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就要求必須遵循“低入”的原則,降低起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獨立、自主地完成作業,并在作業中有所發現,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前置性作業。
1.32×45+68×45 ? 78×20-28×20 ? 75×23+25×23
(32+68)×45 ? ?(78-28)×20 ? ?23×(75+25)
2.觀察上面的算式,將得數相同的用等號連起來。
如:32×45+68×45=( ?)
78×20-28×20=( ?)
75×23+25×23=( ?)
四、前置性作業在設計時要有趣味性
興趣產生動力。學生只有對某一任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去完成它。在數學課的教學中,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和新授課相比,整理復習課就顯得枯燥乏味了很多。但整理復習是對所學知識有的放矢地回顧和梳理,使其在大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如何讓整理復習課變得有趣,讓學生喜歡上呢?我在上“分數乘法的整理復習”時,設計了這樣的前置性作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是思維導圖、圖表、圖畫等)將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整理和舉例。這種作業形式使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數學學習中融入了美術方面的知識,不僅放飛了學生的想象力,還使枯燥的數學知識形象化、趣味化。
五、前置性作業在設計時要多元化
前置性作業在設計時要體現多元化的特點。即“內容多元,形式多樣”。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年齡特點,可采用多種形式來為內容服務:如社會調查,動手實踐,圖形結合等。可以是課前做,也可以是課中做,還可以課前和課中相結合的形式布置前置性作業。
例如,在講授“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我的前置性作業是這樣設計的:
1.用橡皮泥和小棒搭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框架模型。
2.觀察模型,寫出你的發現。
我發現長方體:_________。
我發現正方體:_________。
六、前置性作業在設計時要有開放性
前置性作業布置的內容應當體現開放性,主要目的是引發學生對于新知識、新問題的思考,而不是習題的堆積。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前置性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前置性作業都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提高。
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這一內容時,在前置性作業的設計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教具,如:圓片、鐵圈、繩子、直尺等,讓學生根據這些基本的材料和工具,去嘗試測量不同圓的周長和直徑,嘗試探索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系。
(1)我會探索圓周長的測量方法:
方法一: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
方法三:_________。
(2)用四個大小不同的圓形探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
(3)我觀察發現:_________。
(4)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圓的周長=( ?)×( ?),可以用字母表示成:_________。
總之,前置性作業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基礎,它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還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老師通過前置性作業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課外知識內容,拓展了孩子們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