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國內判決書研究可視化分析

2020-11-16 06:05:07肖薇李陳陳
江淮論壇 2020年5期
關鍵詞:可視化

肖薇 李陳陳

摘要: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理論,以1984—2019年間國內判決書研究文獻為數據源,進行年度發文量、學科分布、合作網絡、關鍵詞共現、突變及聚類分析,以厘清國內判決書研究現狀與進展。結果顯示:(1)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可分為起步期、拓展期與深化期,各階段發展與我國法治工作方針及司法改革實踐基本呼應;(2)以獨立研究為主,缺乏必要的團隊合作;(3)法理性、權責性、正義性、過程性是主要研究熱點,刑法學理論與實踐、司法公正、法律適用、法治文明建設是重要研究主題;(4)研究方法相對單一,研究話題有一定的同質化趨向;(5)法學學科領銜,跨學科研究態勢初現。總體上體現了由傳統法制向當代法治的研究進階。

關鍵詞:判決書;知識圖譜;可視化;研究現狀;CiteSpaceⅤ

中圖分類號:H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0)05-0184-009

一、引 言

“判決是指審判機關以中立的立場對特定的社會沖突做出決定以解決該沖突。”[1]判決書作為司法審判程序運作的最終書面結果,不僅具有表達裁決、維護正義、宣傳法律、教育公眾的普遍價值意義,更被認為是當下中國解決司法改革困境的“突破口”,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國外判決書研究成果頗多,主要集中于法學范疇,也有學者從法理學和語言學視角對其進行綜述。[2]國內判決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40多年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特色,其中不乏對此類研究的宏觀性描摹,但大多基于特定的研究視角如裁判修辭[3]、語篇信息結構[4]、社會認知分析[5]等,也有文獻部分地涉及國內判決書的研究概貌,總結出法理學、語言學、社會學、文學等不同研究視角。[6]然而以總體趨勢、歷時進展、熱點追蹤為主要目標的判決書研究綜述并不多見,也缺乏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相關成果。筆者認為:對國內判決書研究進行全面綜述能夠使我們充分地“知己”。“知己”,不僅有助于厘清研究的發展脈絡,探求研究熱點和未來趨勢[7],還能更好地助益國際交流中的“知彼”,助推判決書研究向更高層次發展。這對于我國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科學知識圖譜研究是以科學知識為計量研究對象,結合數學統計方法,聚焦文獻外部,用精確的量化來白描研究對象的全貌和分布特點。[8]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文獻可視化分析能夠克服傳統綜述文獻量的局限性和文獻選擇的主觀性[9],直觀生動地反映學科研究的演進規律、知識結構和發展前沿。有鑒于此,本文擬對近40年國內判決書研究文獻進行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以期準確呈現本領域研究概貌,為未來研究的開展提供借鑒。

二、研究問題與方法選擇

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問題:(1)國內判決書研究的總體趨勢和特點是什么;(2)研究者分布及科學合作情況如何;(3)包括哪些研究熱點和主要話題;(4)存在哪些研究局限,形成何種研究啟示。

采用文獻計量法,利用數理統計原理分析專題文獻,可揭示其發展規律。[10]而作為一款“多元、分時、動態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11],CiteSpaceⅤ能夠幫助我們創建知識圖譜、梳理研究脈絡、發掘研究熱點。具體步驟為:數據來源標準確立、數據收集與整理、參數選擇與標簽調節、圖譜生成與可視化分析。以“判決書/裁判書/司法判決/判決表達”為獨立檢索項,以CNKI收錄的CSSCI和北大核心論文、博士及優秀碩士論文、會議文獻為數據源(精準檢索后,獲得圖書類研究成果如汪世榮[12]、唐文[13]、周道鸞[14]等僅數部,故未計入本次計量),關鍵詞和主題檢索結果顯示最早文獻發表于1984年。再進行二度檢索,將年限設置為“1984—2019”,取整年度為分析周期,故不包含2019年12月31日之后發表的文獻。在合并重復文獻和剔除不相關文獻后,最終保留有效期刊論文848篇、博碩論文66篇、會議論文111篇,共計1025篇。

三、總體趨勢與學科分布

(一)年度分布與歷時發展

圖1顯示,國內判決書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84—2004年為第一階段,年均發文6.6篇。2005—2011年為第二階段,年均發文29篇,較上一階段有較大提升。兩個階段跨越近30年,總體趨向平穩。2012—2019年為第三階段,發文量逐年顯著增加,其中2017—2018年間文獻量達到峰值169篇,遠遠超過前兩個階段的發文量總和。曲線圖的攀升表明關注度的提升,由此也可推測未來一定時期內,判決書研究仍將保持上升發展態勢。

整體看來,第一階段為判決書研究的起步期,主要是對寫作內容、樣式規范、法理分析的初步探究。[15][16][17][18]盡管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已提出十六字法治工作方針,1981年1月也正式施行了《刑事訴訟法》,但本階段研究仍呈現了相對的學術滯后性:自1984年第一篇關于俄國會典論文發表之后,7年內無更多成果。1992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法院訴訟文書樣式(試行)》,十四大又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此后10余年判決書研究才有所復蘇。這可能是由于80年代初,司法改革主要以審判方式改革為主,而學界也尚處于摸索階段。第二階段為研究拓展期,文獻數量較之前有所翻倍,逐漸出現了法學與歷史學、政治學、語言學的交叉研究勢頭,并衍生出多個研究主題。[19][20]這一特征與十六大、十七大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命題相呼應,考查內容也多涉及制度本質層面和改革體制層面。第三階段為研究深化期,以2012年為節點呈現“井噴式”發展,文獻數量迅速增加,呈現多視角、多維度的研究特征[21][22],順應了十八大將法治作為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戰略要求。更多學者加入研究隊列,豐富了研究學理性,強化了司法實踐效應。

(二)文獻來源及學科分布

發文量高于10篇的期刊共計14種,發文總量為307,占期刊發文總數的36%,均屬于法學學科領域(見圖2)。這表明,盡管近年來有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加入到研究行列,但法學界依然是研究的中堅力量。這對學界同仁在如何獲取研究前沿、選擇投稿刊物方面有所啟發。同樣的結論也見于學科領域分布圖(見圖3、圖4)和會議文獻來源圖(見圖5):法學學科文獻總數為788篇,文獻占比達90%以上。博碩論文的法學專業占比達到85%。由法學學會主辦的會議文獻占會議總文獻的70%以上,其他主辦單位也多是律師協會、專利代理人協會等法學界組織。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期刊文獻和少數博碩論文涉及語言學、歷史學、傳播學、社會學等人文學科領域,極少數涉及計算機、醫學等自然學科領域;而會議主辦機構也包括“國內語言文字研究中心”,實際指向“中國政法大學法律語言研究中心”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盡管兩個機構指涉同一文獻。這說明國內判決書研究具備了多學科融合的研究潛質,且相對突出地表現為語言文字領域的拓展。

四、圖譜呈現與合作網絡分析

科學合作是指研究者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為共同目的而協同工作[23],若在一篇論文中同時出現不同的作者/機構或國家/地區,那么他們之間就存在著科學合作網絡。科學合作網絡分析對于探究學科領域作者/機構或國家/地區的貢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我們借助CiteSpaceⅤ,對軟件相關參數進行設置,將時間切片(Time Slicing)設置為1984—2019,時間分區為3年,分別選取每個時間分區內排名前10%、頻次排列前50的作者和研究單位作為數據源。采用最小生成樹算法(Minimum Spanning Tree),對每個切片網絡進行剪裁。另外,考慮到判決書研究的總體數量相對較少,因而閥值設置越低,越能呈現該研究領域的全貌。因此我們將標簽參數閥值調節為1,運行程序后生成作者共現圖譜(見圖6)與機構共現圖譜(見圖7)。

知識圖譜中節點的大小表示作者/機構或國家/地區發表論文的數量,節點越大,表明該節點的發文量越多。其次,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科學合作關系的強度,連線強度越大,則研究者或研究單位之間合作次數越多。

根據圖示,研究貢獻較大的學者有張紅、石冠彬、羅書平、夏昊晗、徐聰穎等,較突出的機構有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中南財經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最高人民法院等,其中又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和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等影響力較大。以上作為國內判決書核心研究群,代表了本領域的科研生產力。[24]

通過連線觀察可知,圖6與圖7所有節點均呈散點狀分布,僅個別節點之間存在連線。研究者合作關系相對緊密的有景滔、朱海宏、任全勝、王芳和朱世寬。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與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有較多校際合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與江蘇高校區域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也有一定合作。這表明本領域仍以獨立研究為主。不過,高校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等也逐漸扮演起角色,顯示出未來研究協作的可能。

此外,通過引用突變分析,可以發現作者或機構是否在特定時間段內有文獻突增、貢獻突出的現象。圖8檢測結果顯示,無研究者引用突變,有一處研究機構引用突變,即:最高人民法院在1999—2011年間發文量突增,在此期間貢獻較大。1999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頒布了《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式(樣本)》,這是繼1992年《法院訴訟文書樣式(試行)》頒布以來,對刑事訴訟類文書撰寫標準與規范的第一次明確規定,它既是前一個司法改革階段的延續,也是新時期法治篇章的開啟。因此,最高院發文多圍繞刑事文書制作、刑事訴訟特點和刑事裁判功能開展,其專業性和實踐性的研究特征又極大輻射到第三階段(2012—2019),助推了第三階段在研究主體、理論和話題上的拓展。

五、圖譜呈現與共詞分析

研究熱點是指在一段時間內針對某一領域、反映研究者共同旨向、具有內在關聯、最有發展潛力的研究主題[25],而關鍵詞是作者對文章核心研究內容的精煉,學科領域里高頻出現的關鍵詞可被視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26],共詞分析相比文獻的共被引和耦合,能夠幫助揭示某領域的研究主題。[11]據此,本節將基于關鍵詞共現、突變和聚類情況進行綜合可視化考查。

(一)關鍵詞共現分析

我們將網絡節點設為關鍵詞,同樣將時間切片設置為1984—2019,時間分區為3年,選取每個時間分區內出現頻次為前10%、數目不超過50的關鍵詞,連線強度選擇夾角余弦(Cosine),采用尋徑算法(Pathfinder Network),單個時間和復合時間切片剪裁后生成關鍵詞分布的可視化圖譜,對文獻數據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經統計(見表1),關鍵詞排序前5位的是:判決書、刑事判決書、民事判決書、當事人、司法機關,它們分別指向統領性話題、種屬性話題、客體性話題與主體性話題,反映了判決書研究的必究要素。而判決書類型和主體身份的關鍵詞便占了統計列表的前10位,突顯了判決書研究的司法場域特征,包括物理空間特征、訴訟性質特征和人際權勢特征。

對關鍵詞進行歸納分類后可知,國內判決書研究熱點主要分為:1.基于訴訟類型的判決書法理學研究,包括法理論證、法律適用、司法政策、司法解釋、文書制度、法系比較等;2.基于司法主體的機構屬性、主體責任與權力支配研究,涉及司法獨立性、司法認定、司法救助、規范創制行為、量刑補償機制等;3.基于司法客體的法律人責任、權力與義務研究,包括當事人和解程序、被告人權利保障、被告人訴訟代理制度、被害人隱私保護等;4.基于案件性質與審判推理的司法正義本質與內涵研究,涉及性別與司法正義、刑事速裁與程序正義、政治信任與程序正義、辯訴交易與實體正義、量刑規范化與實體正義等;5.基于案例分析的罪行特點、風險評估、量刑控制與防控對策研究;6.基于過程表達的人際身份建構與案件事實建構研究,包括言語行為、邏輯路徑、說理策略、修辭論證等。從具體內容看,研究熱點1至5主要采用了法理學、法政治學、法社會學、法哲學、法學方法論等視角,6還涉及語言、傳播等其他研究視角。

此外,筆者還對關鍵詞中介中心度進行了統計(見表2)。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表示一個文獻共被引網絡中最短路徑經過某一結點的概率,高中介中心度的文獻結點能夠起到銜接不同聚類的作用。[27]換句話說,關鍵詞的中介中心度越高,其連接關鍵詞的信息就越多,所起到的橋梁作用就越大。經比較分析可知,盡管表1與表2的關鍵詞序列有所差異,但所指熱點范圍基本一致,其最大區別是:高中介中心度關鍵詞除第10位“實證研究”外,全部表示判決書類型和主體身份,這也就進一步說明前9位關鍵詞在文獻共被引網絡中具有強大的熱點輻射功能,同時預設了更多可能的研究話題與次話題。而高頻詞“行政判決書”卻未入中介中心度關鍵詞前10,這也側面反映出作為種屬性話題,“行政判決書”具有相對低的關注度,而“刑事判決書”與“民事判決書”的聚類作用則更為突顯。這可能因為,早期行政判決書研究基本源于實務界對1993年《法院訴訟文書樣式(試行)》規范及其在實際行政訴訟案件審理中暴露的職權主義弊端問題所開展的系列論述[28],近年來則多以行政判決書個案為主,探求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29]因此,盡管“行政判決書”中介中心度較低,但作為熱點關鍵詞,我們不能否認它在行政權研究方面的積極意義。

(二)關鍵詞突變分析

關鍵詞突變能夠顯示某特定領域內特定話題在特定時間段的突然增長,從而幫助推定研究熱點的動態演繹與發展機制。圖9檢測結果顯示,“判決書”(1984—1998)、“當事人”(1993—2011)、“被告人”(1993—2003)、“判決理由”(1999—2010)等13個關鍵詞有明顯突變,這說明在相應時段內這些話題的關注度明顯提高。這種歷時特征與判決書研究發展的三個階段基本一致,同樣也受到國內重要政治決策和司法改革舉措的影響。

首先,1984—1999年正值我國改革開放拓展期,也是我國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并逐步推行司法體制改革的初期階段,以《刑事訴訟法》的制定(1980)、《法院訴訟文書樣式(試行)》的頒布(1992)、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出(1992/1997)、《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施行(1996)、《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式(樣本)》的頒布(1999)為標志性事件。盡管自1984年第一篇會議文獻發表之后近7年判決書研究幾乎止步不前,但實踐研究卻從未停止。1992年第一篇期刊文獻發表后,陸續刊載了數十篇“判決書”“當事人”“被告人”研究論文,關涉司法體制內部改革、當事人訴訟權利、被告人量刑情節等,成為國內最早的一批研究文獻。另外,“當事人”和“被告人”突變強度分別為8.0469和6.0405,突變均始于1993年,分別結束于2011年和2003年,這說明兩者不但具有話題突顯性,而且具有研究持續性,即使在今天,當事人群體依然是司法研究的重要對象。

其次,1999—2011年是我國邁入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新階段,黨在指導思想上實現了由“法制”向“法治”的重大轉變,司法體制改革成為統攝當代中國司法領域的發展取向。最高院“第一個五年改革綱要”的發布(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的頒布(1995)和修正(2001)是這一時期司法改革的重要事件。實務界和學術界圍繞判決書類別,對“法院”“司法機關”“法官”等司法主體在審判方式、審判組織、法院機構、庭審模式、審判管理等方面予以了更多關注,對基于審判過程的“判決理由”和“案件”研究也給予了豐富論述,使得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得到論證,有力配合了本時期法治建設。此外,涉及“具體行政行為”(1999—2004)和“行政判決書”(1999—2006)的行政判決研究得到加強,展示了法治文明研究中的又一重要維度。

最后,2012—2019年是十八大以來中國法治建設跨入的新時代,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一時期,“損害賠償”成為唯一突變關鍵詞,涵蓋了違約責任與損害賠償、生態環境與損害賠償、醫療侵權與損害賠償、損害賠償與救濟適用、損害賠償的司法困境、損害賠償的磋商行為等次級話題,顯示出法制改革在其完善自洽中不斷與社會發展需求、民眾生活需求相融,越來越關注研究的當代性、社會性、價值性和實踐性。因此也延申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生態等新的研究視角,人本關懷得到彰顯,法治中國風格得到體現。

(三)關鍵詞聚類分析

聚類視圖是在默認視圖基礎上,通過譜聚類算法生成知識聚類,然后通過算法提取標簽詞,以此來表征研究前沿。[30]CiteSpaceⅤ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在關鍵詞網絡共現的基礎上進行聚類整合,以進一步探究主要話題和次話題。我們選取快速聚類(Clustering)功能,采取對數似然比算法(Log Likelihood Ratio),得出關鍵詞聚類網絡圖譜(見圖10)。聚類編號(Clustering ID)越小,表示其聚類規模越大,所包含的成員數量越多。

雖然我們是以關鍵詞中介節點為提取標簽形成的聚類呈現,但就編號最小的#0“刑法”和#1“一審判決”來看,其研究主題并未與高頻關鍵詞及高中介中心度關鍵詞重復,這說明盡管研究者多以“判決書”、“當事人”、“法官”等作為文獻的篇名或主題,但他們在實際論述中并不總是趨向宏觀,而是更傾向就不同研究熱點或同一研究熱點的不同話題、不同層面來進行論述,因而主題呈現多樣性。此外,有些聚類標簽關鍵詞成員偏少,如#9“商業秘密”和#10“專利復查委員會”,這可能由于它們來自同一文獻,同時也涉及熱點詞(如“損害賠償”“侵權責任”)的概念內涵與外延,因而聚類規模不夠突顯。

總體來看,國內判決書研究包含11個聚類。考慮到聚類間重合,我們對11個聚類進行概括整合成四類研究主題:

一是以刑事判決書為載體的刑法理論與實踐研究,見聚類#0、#1。該聚類規模較大,與高頻關鍵詞和高中介中心度詞重合較多,與民法、行政法及其他部門法研究相比具有高突顯度,涉及刑事立法、刑事審訊、刑事訴訟、犯罪構成等若干子話題。學界自1992年以來保持了對刑法學研究的持續關注度,模糊檢索下可見年度發文量均逾百篇,只是近5年內略有下降。“刑法”成為法學研究的核心話題,說明在社會發展中守法與犯罪往往相伴相生,現代化法治建設絲毫不能放松對國家穩定和社會安定的保障需求。

二是以司法主體作驅動的司法公正性研究,見聚類#2、#3、#4、#7、#8,形成了另一規模龐大的研究主題,涉及“判決書”“人民法院”“司法審查”“判決理由”等熱點詞。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被稱為“看不見的公正”,體現的是法律在制訂過程中的公平正義原則,以及在執行實踐中所達到的公正效果[31],后者被視為“看得見的正義”,涉及如何實施法律原則規則以及違背法律原則規則后如何進行處罰。從行為角度看,當以“人民法院”“法律工作者”為行為主體驅動,在法治社會正義價值框架下,充分考慮量刑原則的“注意義務”和裁判表達的“公平責任”,使之完全符合實體法精神。

三是以具體案件為依托、以人本關懷為導向、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新時代法治文明建設研究,見聚類#5、#9、#10,涉及高頻關鍵詞“案件”“損害賠償”“侵權責任”“判決主義”等,在狹義范疇內聚焦對商業犯罪、專利侵權、婚內侵權、環境侵權等在構成要件、侵權責任、民事責任、賠償責任上的認定,以及在歸責原則、原告舉證、司法審判等一系列次主題上的研究。法理學上還包含對《侵權行為法》《侵權責任法》《專利法》的刑法民事法學論證。這說明,法律越來越關注對公民正當權益的訴求與保護、對違法侵權行為的抵制與打擊。司法獨立權也應當關照民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享有,“民意”對個人權益尤其在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視已然成為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社會法治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政府、社會、民眾的合力。

四是對法律條款、規章制度、判決表達的法律適用性研究,見聚類#1、#2、#6,包含各類訴訟案件的法律適用和司法解釋研究、案件性質與當事人行為的司法糾偏現象研究、司法適用的實務與理論研究等。熱點詞“判決主義”“法律適用”“刑事判決書”“民事判決書”等都包含于本主題,不僅關乎法治建設的宏觀體系建構、司法機構的中觀體制改革和案件審理的法規依據論述,還涉及法治進程的國家因素、機關因素和人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聚類詞“民意”既不是高頻詞,也不是突變詞,卻成為聚類網絡詞,聚類編號5顯示出其具有一定的聚類網絡輻射力。究其原因,可能與情法一元的理想法治觀有關:在傳統司法場域下,“民意”與“法意”相對,“法意”代表國家意志,“民意”彰顯民眾愿望,兩者往往背向而行,在熱點案件中的沖突性尤顯(如孫志剛案、孫偉銘案、于歡案、張扣扣案)。民意介入可能會給司法獨立帶來消極影響,但也可能對司法民主產生積極效用,因此,如何看待案外因素的影響力、如何權衡司法營造與民意參與之間的話語權博弈、如何改善司法體系的封閉性和民意表達的非理性、如何應對民意經由傳媒技術的聚合與放大、如何理解法不容情和情法交融,這些或許都將成為未來的研究走向。

六、現存問題與研究啟示

綜上,國內判決書研究在近40年發展中已然成為我國司法體制改革和法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研究領域,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獨立研究為主,需增進團隊合作

相關研究人員幾乎都以獨立研究為主,協作溝通很少,機構間合作也僅限個別高校與地方科研院所的有限合作關系,“學術共同體的集體意識相對不足”。[32]應當看到,判決書研究既不是形而上的學術探討,也不是完全的經驗主義,而是以實踐為基礎、以理論為指導、以現代法治為動力、以社會需求為指向的綜合性研究。因此,獨立研究固然有深耕細作的優勢,但卻往往缺乏宏觀把控的格局,而學術共同體建設則更利于整合科研資源、促進學科交流、提升科研水準。

(二)法學學科主導,需重視學科融合

法學界在本領域具有絕對主導權。這與司法裁決的學科屬性有關,司法裁決所涉及的庭審表達和文書表達都離不開法律人士的專業裁定。不過,法學實務的精英化和法學理論的專業化有時難免會阻礙普通民眾對于法律法規、司法程序和裁判話語的理解。近年來民眾也頻頻傳出對溫馨庭審和人性執法的吁求。

事實上,國內判決書研究已初步呈現多學科研究態勢:法學實務界更傾向由案件實例觸發的體制改革研究,法學理論界更熱衷探討法理本質與現實意義,哲學界更擅長研究思維邏輯和價值流變,修辭學界更鐘意推敲邏輯說理與過程論證,政治學界更關注司法運作機制與政府管理能效,批評學界更在意挖掘司法職權主義與人際權勢關系,新聞學界更看重案件輿情力量和法律正義彰顯。可見,學科融合能夠形成專業優勢互補,促進研究的高層次發展。

(三)有同質化傾向,需加強體系研究

對熱點問題的追蹤可以強化研究的學科屬性、厘清問題的本質。但應注意規避盲目跟風和為了單純追求學術效益而導致的研究同質化,如論者云:“趨同化不是‘相同化”[33]。這就要做到:一是不斷開拓同一研究熱點的不同研究維度和層面,力求反映該問題的縱深和全貌,重點突出那些被忽略的其他重要內容;二是不斷開辟新的研究熱點,以實際觀察和改革需求為基準,挖掘研究盲點,關照學術冷門,完善體系化建設。

以“刑事判決書”和“刑法”為例,其高居關鍵詞序列第2位和聚類網絡詞序列第1位,顯示出其作為熱點的高突顯性和作為研究話題的多元性。不過該類目下大多數文獻仍囿于刑事法學范疇,話題相對固定,內容相對封閉,缺乏對不同審級判決和不同文書類別的綜合考量。

(四)研究范式單一,需開辟多元路徑

范式是在科學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范例[34],是核心研究群共有的研究傳統。[35]研究范式是通過研究方法和評價方法體現出來的學科內容和研究路徑,這里主要指研究方法。從文獻統計看,國內判決書研究以內省思辨為主,雖然“實證研究”位于高頻關鍵詞第20,但“實證類”文獻總量占比僅有20%,這其中還包括了以“實證研究”做關鍵詞但本身并非實證類研究的文獻,也就是說,真正采用實證方法和量化手段的相關研究比較匱乏,這可能與法理學傳統視角及研究路徑有關。

以熱點詞“判決理由”和“公平責任”為例,兩者本質上關注裁決的合理性與可接受性,因而多被視為法律方法論范疇,遵循著“證據-事實-結論”的邏輯理路。但如果能跳出這一程式化思維,看到量刑說理在程式化建構之外必然還會涉及形式邏輯的更多層面,例如語義、語形、語用,甚至可以細化為更專業的論證視角如敘事模式、修辭結構、人際指稱等,且“公正性”也可能因時間、地點、受眾的變化而變化,那么除內省思辨外,研究者完全可以采取案例、訪談、語料庫等質性和量化方法,為研究注入新的范式,正如有學者指出,“思辨有利于創新,實證有利于發展,兩者不能相互排斥”。[36]

七、小 結

本研究基于知識圖譜理論,以CNKI核心期刊論文、博碩論文、會議文獻為數據來源,對1984—2019年間國內判決書研究進行了文獻計量學分析。研究發現:國內判決書研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分為起步期、拓展期和深化期,各階段發展特征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法治工作方針和司法體制改革實踐基本呼應;以獨立研究為主,尚未形成學術共同體;法理性、權責性、正義性、過程性、實證性是主要研究熱點,涉及刑法學理論與實踐、司法公正、法律適用、法治文明建設等研究主題;研究方法以思辨為主,實證不足;研究視角以法學為主,但也有語言學、歷史學、傳播學等其他學科的加入,跨學科態勢初現。總體上反映出我國由傳統“法制”向當代“法治”的文明進階,表現為法治研究的系統進展、法治建設的綜合拓展、法治正義的深化延展、法治管理的人本關懷和法治理論的大國風采。

本研究旨在提供一個國內判決書研究的概貌,以期對本領域研究發展、國際交流和新時代法治實踐形成助益。

參考文獻:

[1]張純暉.司法判決書可接受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學院,2010.

[2]吳晶晶.司法裁判文書的國外研究概述[J].考試周刊,2016,(56):33-34.

[3]劉鑫.當代中國判決書的修辭學運用[D].河北經貿大學,2020.

[4]余露.判決書的語篇信息結構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6.

[5]夏夢.我國刑事判決書研究——基于批評話語分析視角[D].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2018.

[6]吳晶晶.中國法庭判決書語篇實據性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8.

[7]金勝昔,林正軍.國內翻譯認知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外語教學,2016,(5):96-101.

[8]孫毅.當代隱喻學在中國(1994—2013)——一項基于CSSCI外國語言學來源期刊的文獻計量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3):17-22.

[9]李玖,王建華.中國生態語言學研究概況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J].外語語言文學,2018,(5):544-558.

[10]楊生舉,蒙杰,連府.國內區域經濟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中國建材科技,2019,(5):115-117.

[11]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7.

[12]汪世榮.中國古代判詞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13]唐文.法官判案如何講理:裁判文書說理研究與應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14]周道鸞.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式的修改與制作[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15]羅書平.刑事判決書制作要求的重大修改[J].人民司法,1993,(5):43-44.

[16]金躍善.刑事判決書及審計報告中應增寫“公訴人發言認為……”[J].人民司法,1996,(11):46.

[17]陳界融.論判決書內容中的法理分析[J].法學,1998,(5):3-5.

[18]方潔.判決書應當陳述理由[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1,(4):116-121.

[19]王培光.香港與內地判決書法律語言的比較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6,(2):35-42.

[20]董敏.一篇中國民事一審判決書的修辭結構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9):21-25.

[21]張清,麻君穎.中美刑事判決書判決理由的對比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20-124.

[22]朱曉峰.動物侵權責任主體概念論[J].法學評論,2018,(5):84-99.

[23]Katz J S,Martin B R. What is Research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1997,(1):1-18.

[24]李紅滿.國際翻譯學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翻譯,2014,(2):21-26,127.

[25]陳仕吉.科學研究前沿探測方法綜述[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9,(9):28-33.

[26]趙蓉英,許麗敏.文獻計量學發展演進與研究前沿的知識圖譜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5):60-68.

[27]Chen·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239-377.

[28]李道清.行政判決書研究[J].行政法學研究,2001,(1):57-61.

[29]李帥.個人信息公法保護機制的現存問題及完善對策——基于295份行政判決書的定量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8,(8):54-64,156-157.

[30]陳悅,陳超美,胡志剛,王賢文.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4.

[31]王怡朦.論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J].法制博覽,2015,(33):268.

[32]文軍,劉雨婷.4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CNKI和CSSCI收錄的論文為例[J].江淮論壇,2019,(4):135-140.

[33]項久雨,侯玉環.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建構的三重意蘊[J].江淮論壇,2019,(5):136-143.

[34]Kuhn·T.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35]鄭毓信.科學哲學十講[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36]張紹杰.語言研究中的思辨與實證[J].當代外語研究,2015,(5):1-4,34.

(責任編輯 黃勝江)

猜你喜歡
可視化
無錫市“三項舉措”探索執法可視化新路徑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視化分析
自然資源可視化決策系統
北京測繪(2022年6期)2022-08-01 09:19:06
三維可視化信息管理系統在選煤生產中的應用
選煤技術(2022年2期)2022-06-06 09:13:12
思維可視化
師道·教研(2022年1期)2022-03-12 05:46:47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運行動態分析與可視化展示
云南化工(2021年8期)2021-12-21 06:37:54
自然資源可視化決策系統
北京測繪(2021年7期)2021-07-28 07:01:18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維可視化
可視化閱讀: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可視化新趨勢
“融評”:黨媒評論的可視化創新
傳媒評論(2019年4期)2019-07-13 05:4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不卡|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欧美亚洲第一页| 91亚洲影院|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视频你懂得|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亚洲视频影院| 午夜国产理论|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欧美色视频在线|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五月婷婷导航|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a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黄|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91丝袜在线观看|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午夜视频www|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青青草91视频|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在线中文字幕网| 中文纯内无码H| 久久国产av麻豆| 国产毛片基地|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蕉久影院|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国产福利观看|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婷婷综合色|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91在线播放国产| 欧美另类一区| 天天综合亚洲| 欧美日韩福利|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成人日韩精品| 亚洲乱伦视频|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丝袜第一页|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