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具名稱
單擺演示器。
二、教具制作人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學院附屬小學陳盈 423000
三、教具的教學意義和價值
在小學科學課堂學習中,“擺”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的科學實驗探究學習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教材原有的擺的模型是由鐵架臺、細繩、螺母組成的簡單的單擺,在實際教學中,這種簡單的單擺在研究擺的運動快慢與擺長、擺錘重量和擺幅的關系時,遇到了不少問題:(1)量角器與單擺結合,可測量擺線長度以及擺角大小。用螺母作為擺重,增加或減少重量時,難以把握重心位置。(2)擺繩的長度不好控制。學生在改變擺繩長短時,繩結需反復拆解,學生操作困難。具體表現為:繩子系不緊,系繩子花費的時間過長。(3)在改變擺幅時,因為缺少標尺,擺動的幅度只能靠學生估算,造成數字證據的缺失。(4)在實驗中,學生一邊計時一邊計數,很難準確地測量出準確的數據。
基于以上種種因素,致使本實驗難以保證探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我們對教具進行改進,改進后的《單擺演示器》具有以下特點:
1.計時計數科學準確
在單擺底部安裝了自制“計數計時器”,該裝置能精確、客觀地測量出單擺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更科學、嚴謹地演示單擺在不同情況下擺動的情況,方便學生開展“在不同情況下擺動的快慢”研究活動。
2.改變擺錘輕重,重心不變
利用塑料帶環小球、超輕黏土、金屬顆粒等自制“單擺小球擺錘”,解決了改變擺錘重量不方便的問題。該擺錘具有以下優點:通過改變橡皮泥中金屬顆粒的數量來改變擺錘輕重,通過“超級電子秤”準確記錄擺錘重量,通過超輕黏土的可塑性來控制“單擺小球”中心位置。
3.擺繩長短變化清晰
把繩子分成若干等份,并涂上不同的顏色,自制“多彩擺線”。利用“多彩擺線”和“固定夾”輔助學生控制擺繩長度變化。
4.擺幅變化準確可量
支架上方安裝量角器,可以準確測量擺幅大小。
四、教具裝置圖(圖1)
五、儀器特點及用途
1.特點:本教具將信息技術融入科學教學實踐活動,借用“計數計時器”準確測量單擺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讓學生的探究活動有據可依,使單擺的教學具象化,演示現象更為科學、嚴謹、有趣。
2.用途:本教具可演示多種單擺探究實驗
(1)量角器與單擺結合,可測量擺線長度以及擺角大小。
(2)探究擺線長度對單擺周期的影響。
(3)探究擺球質量對單擺周期的影響。
(4)探究擺角大小對單擺周期的影響。
六、制作材料
環保木板、電子計數計時器、合頁、磁鐵、塑料小球、橡皮泥、棉線、夾子、彩筆。
七、制作方法
1.用環保木板做成盒裝,預留計數計時器的屏幕孔。盒頂部兩端利用合頁和磁鐵做出開口,方便收納。
2.在盒內固定電子計數計時器,使探頭朝向單擺運動的中心,顯示屏朝向觀測者。
3.取圓木棍作為支架,頂端安裝量角器,在支架上等距做出標記,取棉線作為擺繩。
八、使用方法
將本教具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打開盒子,取出木棍、棉線、塑料球。
將木棍拼接成支架,安裝擺繩(棉線)、擺錘(塑料球)。
打開電子計數計時器,使單擺運動。
記錄并分析數據,比較單擺在不同情況下擺動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