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席勒在受到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以后,在反思法國大革命的失敗和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的異化之后,提出了以解決這些現實問題為目的的審美教育思想,席勒通過對人性與美的分析,證明審美教育思想能使人性變得更加完滿和自由,席勒還把人類和社會分為了物質、審美、道德三個時期。所以席勒的審美教育為彰顯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而具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審美教育;道德;游戲
一、審美教育提出的現實前提
因為地理、歷史和政治上的原因,法國大革命對德國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歐洲其他國家。當時的歐洲各國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社會各階層起著不同反應、思想意識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法國當時處于資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不僅帶來來人類思想的啟蒙,經濟上的發展,政治體制的改革,科技的進步,社會分工的變化,各個方面都發生著劃時代的轉折,在1789年 7月 14日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使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這一方面由于18世紀法國經濟由于通貨膨脹而日益惡化,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地主因欠收加租進一步削弱農民的收入。國內最大的地主天主教會教廷對谷物征收什一稅。什一稅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眾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著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人們生活困苦加重,另一方面由啟蒙時代帶來的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國大革命產生的重要原因,人們對專制王權十分憤恨,資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沖突依然日益嚴重,而資產階級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手工工場,這些都促進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場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后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相反,這場革命中也具有一些弊端。
二、審美教育的內涵
首先席勒提出的兩種沖動,形式沖動主要存在于上層人物身上,對象是形象,主要指的是秩序和法則,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動的,處于這種狀態的是理性人。其次感性沖動主要存在于下層人物身上,對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感官控制,是被動的,處于這種狀態的是自然人。而以上兩者不能直接結合,只有通過中間的橋梁即審美教育的第三種游戲沖動才可實現。席勒認為藝術是精神的必然產物,也就是說他認為,人們只有通過美才能走向自由,美是通往自由的不二法門,當今時代的要求是迫切的,迫切要求在政治和道德范疇建立有效標準,而這時,為遙遠的“審美世界”建立“法典”,是否不合時宜,理想的藝術,必然是超越物質,表達人的理想,于精神的自由中讀取。而這個時代,“有用”、“價值”被奉承,已與藝術分道而別。但人類的核心價值在于自由,每個人努力的目的也如此。他認為自由只限于個人追求,在團體、國家等聚合性理念中不存在這一概念,只存在博弈,權威者竟然假道政治以期到達。在席勒看來,自由只能依靠“美”才能達到,因而他抵抗住誘惑讓“美的問題”統領政治和道德問題;讓美在自由之前先行,做開路者。他認為美,是手段,自由是目的,通過美達至的自由,才值得追求。
席勒認為人擺脫了動物狀態進而具有人性的標志是喜歡假象愛好裝飾與游戲,假象有兩種,一是審美假象,另一種是邏樣假象,審美假象是游戲,與現實和真理有嚴格的界限,不冒充,是正直的自主的。邏輯假象是欺騙,與現實和真理混淆,偽裝現實和真理,是虛假的。首先席勒認為當自然還處于清淡貧乏的情況下,它不會為人類提供任何快樂,他認為審美的心境來自于自然,仔細咀嚼席勒這句話,我們會發現當自然美要啟發更高級的藝術美的發生,前提必須是自然要有美的屬性存在,只要在歡樂的條件下和幸福的地帶的美的屬性下行動導致享受,或者說享受導致行動,比如貧瘠荒涼的自然,是難以刺激人類對美的思考。所以只有感官與精神,感受力與創造力均衡發展才會讓美的靈魂和人性相統一。
其次,他認為美的藝術的本質就是假象,而且他認為人一開始用眼睛來享受,而且觀看對他來說具有了獨立的價值,他立即就在審美方面成為自由的,游戲沖動就立刻開展起來。就是將審美對象幻象化,用感性來探尋自然美,并試圖發揮藝術家的想象構思,讓藝術家對于幻象的理念上升到精神的產物的藝術美上,藝術家對于自然美的審美標準是不求實用和理性的,有的藝術家將自然幻象化后加以擬人化處理,賦予一些生命情感體驗,思想寄托于其中,感覺真正高水平的藝術家還注重去探尋自然事物本身的美,并通過藝術提煉,讓自然美純粹化后自然上升到藝術美的范疇,自然美的存在首先要保護好自然的生態屬性的完整性,在對待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問題上,要保持自然原始的美學特征并將其純粹升華到藝術美的范疇。同時席勒從純粹的物質狀態到審美游戲的發展過程,并從這個角度分析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席勒認為當人或者動物為了生存而進行活動時,這種活動的性質為工作,即以缺乏推動活動,則為勞動,而當過剩的生命力刺激他們活動時,這種活動的性質為游戲,即以豐富推動活動,則為游戲。這是我們認識審美假象的前提。其次對于“審美假象”,這里的“假象”并非指虛幻不真實,而是指一種純粹的不受物質影響的狀態。這個概念在席勒看來是尤其崇高性的,不是能夠輕易達到的。“不合格”的素養只會讓這個概念被濫用,而如果濫用的現象消失則意味著文明的“躍進”。而這種躍進不是無處可尋的,席勒總結了其發展過程或者說規律。物質的匱乏,生存的壓力迫使人進行活動,即勞動。這個階段人只為滿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是純物質的。而滿足了生存需求之后,人開始追求富余,這種富余既是指物質上的余裕,同時也指物質之外審美層面的附加物,這里席勒的敘述是人主動追求利余,而我個人更愿意解釋為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當這些富余推動人進行活動,游戲就出現了。最初的游戲是由純感性沖動驅使的感官感受活動,即物質游戲。到這里為止,在席勒的闡述中人或者動物都還處在一種“輪環”的生活中,圍繞一點,循環往復。而當這個“輪環”被打開,就變成了一條沒有盡頭的直線,即理想之路。而打開“輪環”的關鍵一點則在于人不再滿足于物質游戲,不再滿足于純感性沖動驅動的感官感覺享受。人不再滿足于此時的享受,而開始追求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享受,開始探尋獨立于材料之外的形式上的享受。而這種追求是有“危險”的,甚至有害于使其生存的感性內容,因此在追求的過程中需要精神與感性沖動抗爭,需要為假象犧牲實在。而當人完成了這種對抗,擺脫了感官感受的束縛,能夠脫離材料而享受形式,就可以說進入了審美游戲的范疇“,輪環”被打開,人性開始顯現。所以席勒認為審美的王國與世俗的王國是對立的。因為世俗的王國中,人和人要么以力(自然狀態)相遇,要么以法律的威嚴(理性狀態)相遇,而這一切都無法保證人的自由。只有在美的社交圈里,在審美的王國里,人的自由才有保障。因為在這里,人必須以形象的身份顯現給人看,人與人之間只作為自由游戲的對象發生聯系。通過自由去給與自由,這是審美的王國里的基本法律。而且個體的人的價值是不斷被發現、不斷被肯定的過程。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完整的美育理論,通過嘗試將理論的美學引向行動的美學,試圖借助美育建立起一個審美的王國。在他心目中,心靈自由是一個具有絕對價值的概念。他甚至不愿意以犧牲個體的心性自由為代價去換取審美王國的實現,因為那樣將走向美學精神的反面。總之,席勒的思想就是為了人格的完整而走向社會和諧之路。
三、審美教育的作用
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以現實問題為出發點,通過對人性、美和藝術的抽象論證,最終實現其通過審美教育以解決現實問題的美好愿望。試圖通過改造主觀世界以改造客觀世界,通過對人格的改造以實現社會的變革,是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的核心。然而,這樣一種唯心主義基礎的審美教育思想不可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的異化問題,完成社會的變革。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對理想的審美效果讓心緒處于完全自由的狀態,讓感官感受與抽象思維達到平衡,使人可以不加限制地注意到各個方面的各種可能性。在這里席勒提出,藝術作品對美的表達應當通過形式,也只能通過形式,而不是通過內容。內容只能對個別的力產生作用,這對于思維而言是一種限制,使人們無法在欣賞作品時達到心靈純凈的美好狀態,這種限制與席勒所追求的理想審美效果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席勒提出真正的藝術家就應當用形式消除材料,即使無法達到理想狀態,也要盡可能減少材料對觀眾的引導,這種引導是限制性的,會把人的注意引向個別的特殊的方面,而無法整體地全面地進行感受,也就無法達到理想的審美效果。同時,在欣賞藝術時,席勒認為,缺少形式感的觀眾(即主觀對藝術進行判斷的判斷者)同樣無法欣賞好的藝術作品。當一個人只用純抽象思維或純感官感受欣賞藝術作品時,他就只能看到他想看的部分,完整的藝術作品在其眼中會被肢解,忽視了整體的美感而執著于細枝末節,讓作品的和諧被破壞。而對于這種缺少形式感的審美,席勒同樣進行批判。
席勒在那個時代證明了道德自由與感性依附在什么狀態下的可相容性,席勒闡述了審美狀態的獨立性與自由性,要將其實現有一個自材料到形式,自有限到無限,自感覺到思維的過程。席勒從另外一個方向上限制了他的理論向功利主義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否定了理性的人的優越性,賦予了審美活動以絕對的價值。席勒把人的發展審美經過物質狀態,審美狀態和道德狀態三個不同的階段,人類最初是沒有理性的,而就算理性的最初出現了,那也并不是人性的開始,人還不是人,而是有理性的動物。總之,席勒的思想就是為了人格的完整而走向社會和諧之路。
總結
席勒從時代背景出發去發現人性,因為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里使社會中的人全完被分割,社會中的一切彼此被分立,現代分工導致的那種碎片化的人,即他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下那種異化的人。其次人性的本真性受到了壓制,他批判了這種社會現象導致的不自由和不完整的人,他認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審美和自由與道德應該分開,因為道德對美的活動是強制性的,人僅僅是在道德的領域里還不能完全達到自由,還不能徹底地通過道德運用美使人和世界和社會消解現代性,也只有在游戲的狀態里,人才能消除強制性,用游戲去使人感性和理性進行一個統一,主動的進行審美活動,從而獲得自由。并且藝術和審美彌合分裂人性,構建審美的王國,使國家的制度和要求內化為公民自覺的需求,用藝術改造人的靈魂,實現人心靈自由的基礎上去構建和諧的社會。所以他認為只有主動進行審美教育,只有通過美才能改變現狀實現自由,才能使人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席勒的審美教育對后世的美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席勒(德).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出版社,1985.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3]章啟群.新編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國軼穎.試論席勒“游戲說”[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
作者簡介:
付文汐(1996年 -),女,漢,黑龍江,在讀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美學。